用“我们”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历史 □孟秀丽
波斯笔记》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著名学者李零近日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最新著作《波斯笔记》。李零是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这部关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著作,是李零研究中国史的延伸。
《波斯笔记》从中国与波斯比较的视角出发,换个方向看波斯,也换了个方向看西方、看世界,用“我们”的眼光重新审视东西之争和世界历史。全书系统翔实地整理了波斯帝国的历史,全面地比较古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此书为我们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当代中国的全新视野。
伊朗,旧称波斯。在所有早期帝国中,伊朗的三大帝国与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国最相似,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中西交流的关键枢纽。在丝绸之路东西交往的历史上,中国与伊朗关系最密切。有鉴于此,李零教授表示:“我想用中国眼光读一点世界史,拿伊朗跟中国比一比。”
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它的疆域,横跨三洲五海,面积估计约500~600万平方公里。它不仅囊括了中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波斯灭四大帝国,建二十八行省,以统一的文字抄写官方文书,以统一的驿道连接五大首都和各个行省,向四面八方传递这些文书,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宗教,与秦汉帝国相似,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中国和波斯,自古往来,史不绝书。历史上的中西交通,一向以伊朗和印度为远端,即使中国和罗马有来往,也绕不过伊朗。
传统欧洲史学,一直是从希腊史料和希腊视角解读波斯帝国史。这个单向视角一直影响着现代欧洲,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也影响着这一强势话语支配下的世界。希波战争是个古典对立:希腊代表欧洲,代表西方,象征自由;波斯代表亚洲,代表东方,象征专制。
20世纪80年代,《河殇》上演,对比强烈。欧洲人航海,是“蓝色的文明”。我们在黄土地上种庄稼,是“黄色的文明”。黄不如蓝,当时的好坏是这么分。大家以为,欧洲先进,全靠民主,民主的摇篮是希腊,民主的基因在雅典。这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思潮,但跟实际历史对不上号。希腊是在现代背景下被发现,被解读,被美化。
李零在《波斯笔记》中写道:“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我们对西方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认识也很不一样。于是我想,我应找点书读,写点笔记,换个角度看波斯,也换个角度看希腊”:希腊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尔小邦,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希腊没有统一的政制,曾经有六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是一系,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是一系。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富人政治,都不是平民政治。希腊统治者用民主制反对僭主制,只是扩大选举范围,寻求民意支持罢了。国家形态的演进,总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的巅峰。罗马学马其顿,马其顿学波斯。
李零认为,读伊朗史,其实是在读世界史。伊朗史,西边牵着近东史和欧洲史,西南牵着南亚史,东北牵着中亚史和东亚史。它的历史分两大段,一段是前伊斯兰时代,一段是伊斯兰时代。这两段历史都是世界史。
第一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中东文明的阶段。波斯帝国时期,伊朗是整个中东文明的集大成者。所谓希腊化并未在伊朗站住脚,而主要是从海上往西传、往南传,影响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伊朗和伊朗以东,主要是骑马人的天下。世界历史的东西对抗,一直在这两极之间。
第二段是伊朗文明融入伊斯兰文明的阶段。这一阶段,伊朗先后被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但蒙古人来如流水去如风,真正留下的是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和波斯文化。波斯文化在这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仍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伊朗是打开世界历史之门的钥匙。
新闻推荐
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在众议院针对总统特朗普进行弹劾调查程序的决议案投票前举行记者会。民主党掌控的美国国会众议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