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白雪蜂房更为平缓》赏析

兰州日报 2019-08-20 03:18 大字

□骆雨晴

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1938年),俄罗斯白银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理论家。阿克梅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形式严谨,格律严整,优雅的古典韵味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明气息和深刻的道德意识,并具有强烈的悲剧意味。因此,诗评家把他的诗称为“诗中的诗”。

著有诗集《石头》、《悲伤》和散文集《时代的喧嚣》、《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等。散文集《埃及邮票》,文论集《词与文化》等。

白雪蜂房更为平缓

作者: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

白雪蜂房更加平缓,

水晶窗户更为透明,

而翡翠色的面纱

被粗心地扔在椅子上。

自我沉醉的布匹,

被光的爱抚所娇宠,

它感受着夏天仿佛从不曾被冬天触动;哦,倘若寒冷之永恒在冰冻的钻石中间流淌,在此——短命的蓝眼蜻蜓扑闪着一对翅膀

《白雪蜂房更为平缓》选自诗人的第一本诗集《石头》。

在诗的开头,诗人以“白雪蜂房”、“水晶窗户”描绘出一派雪霁初晴的美丽景致,前两句中的两个意象点明诗中诗人的视野先是投向外在空间,指出诗歌的客观时间——晴好的冬日,而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的视线由外而向内,诗人用“椅子上”的一块“面纱”将诗歌的视野转向室内,由外在空间转向内在空间。这样的描写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转换及相对。不仅如此,这“面纱”与“白雪蜂房”、“水晶窗户”所形成的对立关系,可以认为不仅仅是外在大世界与室内小世界的对立关系,也可以认为是自然的“有序”、“规律”与人的意志“自在”、“自主”相对立的关系。

与第一行诗中的外部世界相对立的是,诗人在第二个诗节中借上一诗节中的“面纱”(第二诗节中为“布匹”)向读者缓缓展示了一个有别于外层空间的心理空间。一块普通的“布匹”成为了诗人情感的承载物,尽管外在世界天寒地冻,但透过透明窗户照进温暖室内的光线,却使“面纱”(诗人的心绪)感受着一份温暖。一扇窗,一堵墙隔开的不仅是外在世界的两个空间,也向内,在诗人和读者心中营造出一个心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诗人忽略了客观环境,在寒冬中描绘自己内心的夏天,将内心感受与外在割裂开来,从而创造出了一个自在自足的诗歌世界。诗中所存在的双重对立的空间扩展了意境的宽度与深度,与下一诗行中的“钻石”和“蜻蜓”一起带给人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体验。

此外,在这一首短诗中诗人实现了时间上的对立,即永恒与瞬间之间的对立。在诗人看来时间的永恒性就有如恒久不变的“钻石”,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变更转移,而“蓝眼蜻蜓”则作为与永恒相对的“瞬间”的象征。在诗歌的末行,诗人写道,“蓝眼蜻蜓”扑闪着一对翅膀,除“永恒”的“流淌”外,诗人加入另一个动作“扑闪”,“永恒”的“流淌”与“瞬间”的“扑闪”相对,拉开了纵向和横向的维度,拓展了诗歌的界域。“流淌”着的是历史的长河,这“扑闪着翅膀”的“蜻蜓”也成为了在即使注定毁灭的存在中也要不断展现自身生命力量的事物的暗示和象征,也由此可见诗人含蓄内敛的诗歌语言之下的巨大张力和厚重底蕴。在这看似矛盾的对立中,潜在诗人对于生命、存在的独特思考,生命的流逝人力无法控制,然而它在运动存在过程中带来的美和思想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存。

除时间与空间意象上的对立之外,诗人在这短短的一首小诗中所描绘的许多意象也具有鲜明的色彩语言,如在第一诗节,“白雪蜂房”的“白”,“水晶窗户”的“亮”,“面纱”的“绿”,白色与绿色呈现了色彩的“静”。在第二诗节中,这翠色的“布匹”接受着“光的爱抚”,在这一抹绿色之上洒上了阳光的金,而夏天和冬天又让人自然联想到“绿色”和“温暖”,“白色”和“寒冷”。在诗人创造的诗歌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视觉上色彩的转换和衬托。诗中“夏天”和“冬天”的相对使我们从感官上的触觉去展开联想,温度上的“热”与“冷”,“温”与“凉”的体会仿佛更为真切。

在最后的诗节中,色彩的代表则是“冰冻的钻石”和“蓝眼蜻蜓”,诗尾中的“冰冻的钻石”恰与诗首“水晶窗户”相呼应。而“蓝眼蜻蜓”的意象则使诗歌的结尾更多了一种色彩。在此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曼诗中所存在的奇妙的对称性。在“冰冻钻石”之中“扑闪”“翅膀”的蓝眼蜻蜓就恍若是在一个又一个漫长冬季之间存在的、不停焕发勃勃生机的美妙夏季。这冬的“白”与钻石的“冰凉”就和面纱的“绿”与蜻蜓的“蓝”一起形成反差和对比,暗示了诗人对于短暂存在的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渴盼。

作为阿克梅派重要成员的曼德尔施塔姆,早期诗歌创作象征主义色彩浓厚,这样的诗语特色更使得诗人的创作自成一格,独具魅力。此外,诗歌意象所呈现出的美妙的对称,首尾呼应,使整首诗意象跨度大,却仍具有高度完整性。

新闻推荐

编译 特朗普要“遣返”妻子?

媒体深挖美“第一夫人”历史,其当年持旅游签证当模特,偷偷打黑工特朗普所有移民法规调整都针对夫人,引发网络热议恶搞据《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