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去哪儿了 绘 本
《玩具去哪儿了?》
(新西兰)斯蒂芬妮·撒切尔
明天出版社
□砚尘
现在小朋友的玩具太丰富了,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供过于求难免就会有遗忘箱底的。物资充裕的年代,还有必要惜物吗?
日日面对孩子玩到哪儿、扔到哪儿的玩具,不如邀他共读绘本《玩具去哪儿了?》。绘本中的小男孩乔伊淘气又机灵,对爸爸“不收好玩具,玩具精灵就会偷走”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那一定是爸爸想骗他收拾玩具。可是玩具真的接连不见了,乔伊决定一探究竟。玩具精灵就像圣诞老人,拖着一只大袜子,只不过他是来带走玩具的——顺便把乔伊也带走了。可是,对另一些孩子来说,玩具精灵就是圣诞老人本尊,他把玩具送给了没玩具的穷孩子。见证这一切的乔伊没有取回自己的玩具,他从此学会收好自己的玩具,但有时也会故意留下一个。
绘本传达了一种态度,教养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领悟、自我塑造的过程,父母需点拨而非灌输。如绘本里的爸爸,他会建议孩子睡前收拾好玩具,但也仅止于提醒他会有什么后果,而且是很有童趣的提醒,并未强求孩子。发现玩具不见时,爸爸既没有帮忙寻找,也没有责怪孩子不收拾玩具,由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也引他思考事情的关联性。待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自己的体验豁然开朗了,收拾玩具便不再是件“苦差事”,也不用人提醒。他的惜物之心被激发了,也知他人不易,更有同理心。教养水到渠成。倘非如此,我们又如何去教孩子呢?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重复的劝导或强硬的要挟,只会让父母们身心俱疲,何况达成的效果只是我们自己观念的翻版。孩子理应有自己拿捏的尺度,形成自己的个性,小心惜物或慷慨好施都是美德。
或许有人会说,玩具精灵的设定有悖事实,瞒不过孩子的火眼金睛。为何让他们沉入幻想的世界中,与书中情境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一来,所谓的科学和事实便让位于思想了。
作为父母,忧心的难道是收不收玩具这件小事吗?我们无非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玩具箱里还有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会随着时光一起滋养有爱的童心。
新闻推荐
荷兰人维贝·韦克尔19日在新西兰完成世界最长“电动汽车”之旅,耗时3年,途经30多个国家。韦克尔2016年3月驾驶“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