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的旅美沉思录
哥伦比亚议会前被北军砍断手杖的华盛顿雕像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每次到国外旅行,熊培云都会特别备上几个本子,记下一路上的所遇或所思,“有时一个灵光乍现,随之而来的都是顺藤摸瓜的悬念与惊喜”。
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思想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熊培云以两次访美经历为线索,写成一部仿佛文字版的公路电影——《寻美记》,深入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理想和美国的隐秘关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现代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个在白宫前抗议了30多年的老太太
与众多理论性解读美国的书不同,《寻美记》的最大特点,是在行旅中记录观察与思考,因此,读此书,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在美国游历,“画面感很强”,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酣畅。
熊培云特别喜欢独自漫游,漫游中的所见所闻触发的沉思,于是尤为贴近现实。比如在华盛顿,“举目而望,靠近白宫的地方站着不少举牌抗议的人,他们都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喧嚣。最引人注目的是位老太太,在正对着白宫的马路边上搭了一个帐篷”。一场“采访”于是展开,一个有趣的故事随之展开:老太太名叫皮奇奥托,祖籍西班牙,后来移居纽约。从1981年起,她就一直在白宫前面抗议美国的内外政策。“如果说其他抗议者打的都是游击战,那么她选择的就是阵地战”。当知道熊培云来自中国后,老太太找出来一份《人民日报》的复印件,日期是1993年3月9日。
第七版发表了一则有关她的图片新闻:“美国妇女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从1981年8月1日至今一直在美国白宫对面的菜坪上宿营,以宣传和平,反对战争。”
面对这样一个执着的老太太,熊培云忍不住感叹,“30多年过去了,皮奇奥托在反政府方面可谓一事无成,却吊诡地成为彰显美国民主和自由精神的一道风景。历史会记住这样一个’失败者’吗?如果这是失败,那什么才是成功?”
皮奇奥托确实可谓一个彰显美国民主和自由的符号,独立战争、制宪会议,每到一地,跟美国历史有关的事件都会出现在熊培云的沉思中,美国当然是一个强盛、民主并且奉行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国家,美国不仅有横向的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还有联邦、州、地方的纵向三权分立。“在此架构下,总统不能免去州长的职务,也不能对大学校长指手画脚”。但熊培云也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是可以完整拷贝甚至立等可取的全人类解决方案,“倘使每个国家都践行美国司法中的‘长臂管辖权’,都像美国一样毫无节制地维持高能源消费,为假情报打一场入侵他国的战争却不必负担任何人道主义责任,因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封锁他国经济,使被制裁国的国民既受制于国内独裁又受制于国际群裁,这个开放的世界恐怕很快会彻底滑向它的反面”。
“有污点的国父”
自由不仅体现在皮奇奥托,还体现在总统身上。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代表7名被特朗普在推特上“拉黑”的用户提起诉讼。一年后的5月23日,法官布赫瓦尔德裁定特朗普违宪,特朗普的推特实际是向全美公民开放的“指定的公共论坛”,特朗普以用户的政治言论为由屏蔽原告,此举已构成观点歧视,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中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
而美国的所谓民主与自由,也绝非天上掉下的馅饼。在美国游历期间,熊培云特别注重梳理美国历史上各种持续不断的乌托邦实验,以及构成今天美国精神的思想和历史实践。有意思的是,熊培云还发掘出美国那些被广为传颂的国父的“污点”。
事情源自熊培云在独立宫与费城宪法中心之间的草地上散步时,无意中发现的一间小型纪念馆,“如果只是匆匆瞥见视频里华盛顿的面容,游客一定会误以为它正介绍华盛顿的丰功伟绩。事实上,这是一家为九个奴隶而设立的纪念馆,其目的恰恰是来揭华盛顿伤疤的”。话说1780年,宾夕法尼亚州颁布《废奴渐进法案》,规定任何在费城出生的奴隶的孩子都不再是奴隶,任何在费城生活了半年以上的奴隶自动失去奴隶身份而变成自由民。为了规避后一条款,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华盛顿想出了一条对策,即每隔半年,也就是家中的奴隶在费城即将待满六个月的时候,由夫人玛莎把他们带回弗吉尼亚老家一趟。这样再回到费城时,那半年的期限因被清零而又重新开始了。为了避免被人撞见而有失体面,华盛顿还让人在总统府挖了一条地道,方便家中的奴隶出入。当家中有奴隶了解到这一法案而逃跑时,为了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拥有权,华盛顿于1793年签署了美国首部《逃奴追缉法案》,允许任何州逮捕、审讯逃亡的奴隶,并将他们归还原主。任何人一旦被发现窝藏奴隶或协助奴隶逃亡,将面临500美元的罚款并可能遭到监禁。
事实上,华盛顿一直到去世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英雄化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塑造出的。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华盛顿拒绝了别人拥戴他做国王的提议,“回弗吉尼亚之前,他与财政部的几位审计人员一起核对了战争期间自己名下的账目。他的账目清楚而准确,有一些支出还是来自他自己的补贴”。
熊培云认为,论道德品行,这些有污点的国父并不比市井百姓高明多少,“只是因为他们承袭与创制的结构让恶因被压制,善因被培养,才有机会在美国渐渐孕育了托克维尔等人期许的未来。或许有人会为名誉而选择决斗,但就那代国父整体而言,他们恪守着这样一个准则——合作而不丧失自我,争执却不互相消灭”。
“始于热爱,终于沉思”
《寻美记》对美国的沉思当然是全方位的,诗意和沉思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事实上,无论是《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还是《西风东土》以及这部《寻美记》,熊培云都能将深邃的思考、强烈的现实感、四溢的才情,融汇到自由、明辨、宽容而温暖的文字里,令人动容。然而,2018年一场荒诞的网络指控,却让他心灰意冷,“不得不自问半生辛苦为何”。在《寻美记》的序言中,熊培云写道:“回想过往,凡我可以决定并开始去做的事情,只要努力,差不多都已心想事成,而一旦与别人相关,无论曾经如何正心诚意地做事做人,结果不仅千变万化,甚至完全与初衷背道而驰。所幸这人世间还有想象之维。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宁愿沉醉于文艺,渴望过一种因诗意而自在的生活。”
作为一个评论家,一个时代观察者,熊培云认为自己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思想,“正如我相信我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时常会想起荷马史诗《奥德赛》。奥德修斯的幸运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只会遇到兴风作浪的波塞冬,还会遇到鼎力相助的雅典娜”。
按计划,在完成《西风东土》和《寻美记》的出版后,下一步熊培云将把有关牛津访学期间的观察笔记以及构思与想象整理出来。熊培云说,“始于热爱,终于沉思,这就是我的日常。明知很多事情是无意义的,却也因为受着美的激情驱使而乐此不疲。套用诗人辛波斯卡的话说——我喜欢继续写作的荒谬,胜于不继续写作的荒谬”。
新闻推荐
【“边界观察"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赵萱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基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