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要搞环保武器是负责任还是玩噱头

南国早报 2019-07-15 15:58 大字

越南要求美国向越战中投放橙剂的受害者提供赔偿。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美、俄、英、意等多个军事强国均提出“环保绿色武器”概念并进行了诸多实践尝试,其中颇有一些成果令环保者心动。以杀人占地为目的的战争武器,为何也打出了绿色牌?目的和手段能统一么?

1战争对环境破坏惊人

战争吞噬了无数生命,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早在冷兵器时代,战乱对环境的影响就比比皆是。火攻导致草原焚毁,水攻导致河流改道,战场上尸横遍野引起瘟疫。不过整体而言,冷兵器时代战争规模不算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待到春暖花开,战火散尽,又是一片好风光。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武器威力越来越大,不但吞噬生命和消耗资源的速度剧增,对环境的伤害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现代武器多以汽油、柴油等石化产品为燃料,武器的生产制造也离不开石化燃料。而这些石化燃料,是数亿年来地球生物尸体逐渐演化而来的,如今却遭到战争这头怪兽的吞噬。另一方面,燃烧石化产品,又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二战中,一艘战列舰载有数千吨燃油,一旦被击毁,这些燃料会直接害死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

战争破坏环境的另一种方式是各种武器产生的破坏力。且不说核武器这种大杀器,就说温压弹、燃烧弹、毒气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对环境的破坏力更强。美国在越战期间向越南国土广泛播撒落叶剂,不但使森林枯死,还使数以百万计的越南人中毒,罹患癌症或生下畸形儿。

除了直接破坏外,武器中包含的有毒物质也会导致环境恶化。例如,子弹、炮弹中包含的铅对生物体就颇具伤害。美国每年仅新兵训练就会打出上亿发M16步枪子弹,相当于把数百吨铅撒在靶场。美国环保署调查发现,军用靶场的员工血液中含铅量超出健康底线十倍之多;许多废弃的试射场附近一片荒芜,土壤和植被都遭严重污染。

2多国尝试让装备“少喝油多吃素”

面对战争造成的环境问题,多国举起环保旗号。其中重要的一项,是针对各种武器的“油老虎”属性,研究减碳型武器。

减碳思路中最直接的是以电能代替燃油。电力驱动目前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电机的功率比不上燃油发动机。无论是坦克的爬坡,还是飞机的穿云,对功率要求都很大。所以,虽然大型武器可用电力,但其动力系统还是离不开燃油发动机。许多国家采用“油电混合”模式,在低速行驶时以电力驱动,在需要瞬时大功率则以燃油发动机驱动。比如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就为俄军研发了一款概念型电驱动摩托车,据称续航里程为150公里。

电能代替燃油还存在诸多问题。以现有技术,实现蓄电池的体积缩小还很难,如果配备充电车,又会成为敌军的靶子。尝试使用全电驱动的英国45型驱逐舰,曾在航行时因动力不足导致全舰断电。

3让武器“自带发电机”

另一个思路来了:何不让武器自己带上发电机,一路走一路发电。问题是带上怎样的发电机?火力发电,等于又绕回燃油的老路。真正具备可行性的,一是核能,二是太阳能。

核能被誉为最清洁能源,在武器的使用上已有一定成熟性,比如核动力航母等,但核能最大问题是如何小型化。由于核能发动机体积大,往往只能用在舰船上。冷战时期美苏曾研究过核动力坦克,但最后仅停留在样机上。

现在各国军队都在研究太阳能设施。目前较为热门的是“太阳能飞机”,这种飞机体积小且无人驾驶。太阳能最大的问题是必须依靠接收板,让武器顶着巨大的接收板上战场不现实。所以,能投入实用的太阳能武器,多数是能耗不多的。对于固定的基地而言,以太阳能作为代替是可行的。尤其许多军事营地位于人烟稀少之地,有空间存放蓄电设备。美军的基地已经把太阳能作为标配,每天24个小时中,只有3小时需要使用传统发电机,可节省80%的燃油消耗。

除了在燃料方面做文章,多国还在武器装备环节进行优化,使之更环保。

钨头子弹:为了减少铅污染,将子弹头中的铅换为钨。据称,世界最大的弹药生产商阿连特公司已开始批量生产钨头子弹。不过,钨的价格是铅的十倍多,由此带来的成本增长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承担的。

绿色炸药:环保军工还用“绿色炸药”替代常规炸药。绿色炸药使用新型化合物如含氮HBT和G2ZT等,威力不亚于传统炸药,释放的有毒物少得多。

精确制导:有些国家还将能够实行“手术刀”式精确打击的武器也称为绿色武器。认为它们可以精准消灭敌对目标,减少平民伤亡,有助于保护环境。

除了核能和太阳能,各国还在研究其他的替代能源。其中一个思路,是研发“生物燃料”。这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这些生物燃料不仅能够直接从生物体内获得,具有良好的可贮藏性和可运输性,而且具备可再生性。目前,美国和巴西分别是世界第一、第二生物燃料生产国,欧盟在这方面也大有进展。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华人在海边捡生蚝被调查 外国的海鲜不是想抓就能抓

比利时大闸蟹泛滥、澳大利亚遭青蟹“入侵”、新西兰小龙虾肆虐……每当这些国家苦于如何处理入侵生物时,总有中国吃货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