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的信号

济南时报 2019-07-13 14:06 大字

□新时报记者 江丹

我们的大脑可能被欺骗,以为人体比实际上更努力。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有论文展示了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小组实验,测试运动时人们对心跳感受与实际剧烈程度的差异。

“研究人员让18名志愿者戴着耳机骑着健身自行车,他们并不知道实际设定的骑行强度。而志愿者们会通过耳机听到心跳声,这些心跳声是经过研究者处理的,可能与实际运动强度下的心率一致,也可能更快或更慢。骑完后,每个志愿者都被询问整个过程的剧烈程度。结果,那些听到的心跳声快于实际心率的志愿者都高估了自己的骑行强度。”报道中如是解释实验过程。

大脑评估生理状况的一个重要身体信号便是心率,在这个实验中,大脑却被那个更快的虚假心率欺骗了,而且“拒绝相信”那个更慢的真实心率。研究人员分析,大脑倾向于相信更快的心率,是源于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如果大脑错误地认为运动强度还不够,过度卖力可能会带来致命伤害”。

大脑之所以容易被心率欺骗,一个原因就是它过于相信心率这一身体信号。比如人们的情绪变化,有时候就依赖于心率的变化。很多人认为,情绪只是我们的心理状况,但也有科学家认为,它是我们对生理变化的反应。据西南大学田雪的论文《躯体感知和负性情绪的大脑神经表征及其关系》,19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形成了著名的詹姆斯-兰格理论,即“情绪是我们对自身躯体生理变化的知觉,也就是说内外界刺激引发个体生理上的变化,人们知觉到这一变化,从而相应的产生情绪上的变化”。

比如,男孩遇到喜欢的女孩,心脏产生生理上的心率加快,这一信号传到神经中枢之后,便是我们所谓的“心动”的兴奋感觉。再比如,我们往往以为我们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而实际上是因为哭泣的生理信号被大脑接收,所以才产生了悲伤的情绪。

其实,无论是大脑的自然感知,还是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的感知问题时,都愿意将心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率明确,测量起来也较为方便。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脑时常会被心率欺骗。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对心跳的感知能力就有所下降,他们对心跳感知的正确率低于正常人群,这也意味着大脑接收到了错误的心率信号,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我们将大脑视为人体一切行动指令的指挥官,可实际上它常常被欺骗,除了心率,还有其他生理信号。健身专业人士徐恩东在知乎网站上分享,很多人在减肥时会选择少吃甚至不吃,进餐减少后,当人体原本正常吸收的热量骤减,大脑会根据这一信号将身体调整为“饥荒模式”,也就是说,大脑以为我们的身体正处于一个饥荒环境,便下达指令,使得我们在体重降低的同时,身体代谢下降。

这实际上对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但大脑出于保护机制,认为人们正处于一个极端的残酷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保证生命的存活。很多人会选择报复性饮食,实际上也是对“饥荒模式”的一种反馈,当发现食物时,大脑就会指挥人们尽可能地储存食物,吸收热量。

徐恩东建议,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尝试着回归一段时间的正常饮食,“欺骗”大脑,使之判断人们已经离开严酷环境,从而抑制“饥荒模式”。健身专业人士将减肥减脂过程中的这几顿正常饮食称为“欺骗餐”,实际上也是一个让人们在艰苦的健身过程中间歇放松。

所以,在这个夏天致力于减肥减脂并深受其苦的人们,可以不用一直紧绷着逼迫自己克制饮食,辛苦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正常进食几天,从而缓解自己对食物的迫切,以及即将崩溃的心理压力。

但这并不是说,坚持一周的过午不食,突然就再来一周的火锅烧烤。过度“犒劳”自己,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大脑认为人们已经离开饥荒环境,进入一个富余模式。肠胃的突然切换也会引发生理不适,信号传到大脑那里,或许会让人们持续几天的消化系统不适,也算是富余环境下对人体的一种反抗式保护吧。

新闻推荐

第20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开幕

7月12日,观众在第20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上参观。当日,第20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