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与时间贫困

皖北晨刊 2019-07-02 17:12 大字

有人缺钱,有人缺时间。智利经济学家恩各拉达说,贫困仅代表收入低这个看法过于简单,“今天,人们认为应该在衡量贫困时,加入其他变量”,比如时间: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人,即可归入贫穷类别。实在扎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时间当成一种资源小心呵护和管理,而时间稀缺依旧成为常态。为了应对“时间贫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主动熬夜”的大军,成为睡眠拖延症患者。

正如纪录片《时间的窃贼》向人们展示的,现代社会人们用在自己感兴趣事情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在繁忙中无暇自顾的人,闲下来的一刻总在睡前才到来。拖延睡眠只是寻找自我、活出自我不得已的方式。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熬夜并非因为过多的工作或家务,而是因为自己的拖延和低效。在真正该学习、工作的时间,总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分心,不能全身心投入,按时完成任务。一直把事情推到deadline,才不得不在最后阶段熬夜完成。

拖延并非因为懒,也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内在动机。正如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2018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告诫,他认为,控制惰性最关键是要点燃激情:“辛苦的感觉来自被迫而为,愉悦则来自于主动想做。”

作家严歌苓曾引用“激情休克”一词,来描述自己在文学创作所经历的“一种情感的白热状态”。“原来除了图稿酬,我还图这如瘾的‘激情休克’”,正是“不能自已的写作状态”、妙不可言的“巅峰体验”,让作家认识到自己笔耕不辍的真正动机。

相反,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真正的热爱,对生活缺乏好奇与激情,拖延和低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看起来很忙很努力,实际都在还之前欠下的“债”。

而另一些人,即使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也要找点什么事消耗时间。相比眨眼就过去的工作时间,睡前的孤独无聊让时间变得无比漫长,不免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焦虑。他们可以高效地完成任何事,“忘我”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却难以忍受睡前的无事可做,难以忍受与自己独处的短暂时光。

这时,只要能用什么事占据自己的注意力,就是种解脱。正如萧伯纳在《人与超人》中所说:“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前者是心向往之而未能及的遗憾,后者是梦寐以求的目标达成后索然无味的空虚感。为了消解目标实现后的空虚,人们必须马上设立更高的目标或寻找新的乐趣,一再踏上新的征程。

西班牙有一句谚语:“你饲养的乌鸦,长大后会来啄你自己的眼睛。”睡眠拖延自有其代价,轻则黑眼圈、皮肤变差,影响美貌;重则损害身心健康,思维迟钝,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但所有这些弊端,睡眠拖延者无不心知肚明。仍旧做出这样的选择,无非为了完成某种程度的自洽,以在精神状态与客观世界之间求取平衡。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人只能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有所取舍。而未来富有的标准可能是,看谁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葡萄

新闻推荐

我收获了成功

“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经常对自己说这一句话。因为,我的努力使我进入钢琴比赛决赛了。为了获得成功,我不管严寒酷暑,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