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人父母

定西日报 2019-06-17 06:45 大字

□刘书泽

赞恩决定要起诉他的父母,因为他们不能为他提供哪怕一丁点的保护和安全感,甚至还会因为生活的不如意随手拿起鞭子、棍子等物品,对赞恩拳打脚踢,恶语相向。

12岁的男孩赞恩出生在黎巴嫩又脏又乱又差的难民区,其父母也是没有身份的难民。这意味着赞恩的出生是不合法的,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赞恩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每天一睁眼,他就开始不停地打工干活,搬水、送货、运煤气,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路边卖简易饮料。这是电影《何以为家》里主人公赞恩的日常生活。

赞恩,一个12岁的孩子,他本应该享受他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有最灿烂的笑脸,和他同龄的小朋友在宽敞的教室里,接受知识的洗礼。可是生活,却早已重重地压在他弱小的肩膀上,让他拥有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和忧郁。

然而,最可悲的是,赞恩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们本身也是从叙利亚逃脱的难民,一家人暂住在那又窄又暗、四处漏水的出租屋里。生出的孩子也不用心照看,小娃娃用铁链拴在地上,大一点的男孩是负责赚钱养家的工具,女孩却是用来换取财物的商品,比如房租。他最亲近的11岁的妹妹萨哈,就被父母卖给了一个杂货商当老婆,最后因为生孩子而死去。这直接导致了赞恩对父母的所作所为失望透顶,在得知自己亲爱的妹妹已经去世的消息后,赞恩愤怒地用刀捅了那个娶他妹妹的大叔,赞恩被送到少年监狱,到最后他决定起诉他的父母,只因为他们生了他。

赞恩控诉自己的父母,就好像对面坐着的不是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难民区的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牢牢地网住了像赞恩这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类似家庭,灰暗隐约透着光的背景让人几乎看不到这些难民生活变好的希望。

当初看电影是冲着豆瓣高评分去的,没想到看完电影,我泪流满面,情难自持,心情许久无法平静。12岁的赞恩,忧郁的眼神,瘦弱的身板让刚为人母的我如坐针毡,他让我开始深思,我该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该怎样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我有点惶恐。当为人父母肩负不起对子女应尽的责任义务,让他们感受不到做人的尊严,甚至失去美好的童年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是不是就不应该赋予孩子生命?既然赋予了孩子生命,那应该怎样努力奋斗,怎样教育他们,才能不枉父母的称呼呢?想必,所有能坐进电影院里观看《何以为家》的父母都会很自豪,因为,他们都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假如对标赞恩的父母,这的确是真相。可假如我们在“家”这个单词中融入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就是在吃饱穿暖以外还有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还能自豪地宣称,自己有能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吗?

何以为家,并不是父母健在就是家,更多的,反而是父母以怎样的方式爱护孩子,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才是一个家应该有的模样吧,这个家或许不是那么富有,但足够温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家了。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是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新闻推荐

索马里首都遭汽车炸弹袭击 致10死26伤“青年党”宣称负责

据新华社电摩加迪沙消息:索马里警方15日说,索首都摩加迪沙当天遭到两起汽车炸弹袭击,造成包括袭击者在内的10人死亡、26人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