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问题”与“游戏成瘾病”是两回事

济南日报 2019-05-31 11:32 大字

编者按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熊丙奇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除了庆祝与祝福,我们也想对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做点思考,给孩子,也给孩子的父母、师长一些建议。有关游戏成瘾,有关学校管理,有关教育减负……我们想对您说:

5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拟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疾病。世卫组织认为,“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具有可识别明显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这些症状与反复玩游戏而导致的痛苦或干扰个人功能有关。训练有素的卫生专业人员诊断游戏障碍为一种行为障碍时,游戏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并且症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

对于“症状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被诊断为“游戏成瘾病”,有人认为这更严谨,不能因为一周或十来天每天打游戏,就认为得了“游戏成瘾病”,要治疗。也有不少家长则担忧,要一年沉迷游戏才算“游戏成瘾病”,这基本属于无可救药了,这种诊断标准,会不会变相刺激学生玩游戏——让家长不要对连续几天打游戏大惊小怪。

其实,这是从不同角度看“游戏成瘾”,医学角度的“游戏成瘾病”,是从治疗角度确定诊疗标准,即到了需要治疗的程度了。而家长角度或者家庭教育角度的“游戏成瘾”,则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即是否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游戏之外,是否对学习和其他事务感兴趣,这更多指向“游戏成瘾问题”。对于当前学生的“游戏成瘾问题”,应该多从健康成长角度看待,而不是以诊疗标准来分析“游戏成瘾病”。

从诊疗标准确定“游戏成瘾”,会大大减少有“游戏成瘾病”的人的数量。这当然会令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减少压力。但是,如果就此纵容游戏泛滥,那么,有“游戏成瘾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并让家长陷入焦虑之中。

“游戏成瘾病”和“游戏成瘾问题”,反映出“游戏成瘾”本质是一个度的问题。当前,针对孩子玩游戏,很多家长深恶痛绝,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恨不得孩子一点都不要玩。孩子连续几天打游戏,就认为有病要治。而与之对应,游戏开发商、经营商和游戏玩家,却强调玩游戏也可学习知识、交往朋友,甚至可以把其作为专业、职业,等等。这导致出现围绕游戏的孩子争夺战,但双方却在口水仗中,忘记了如何保持好“度”。

做好“玩游戏”的度,首先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游戏开发、经营的监管,包括控制新批准游戏的总量,建立适龄提示制度、游戏防沉迷系统,不能纵容经营商逐利、甚至用低俗游戏内容引诱玩家陷入其中。其次需要家长懂得陪伴、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使用智能手机习惯,在孩子玩游戏时,教育其控制时间,引导孩子识别不良的网络信息,做到适当乐于其中。

针对“游戏成瘾病”,最好的治疗,不是使用药物,而是需要“生活疗法”、“交谈疗法”,即要让“患者”回归生活,从游戏中走出来。这需要多发挥社区和公益组织的作用,给“游戏成瘾”者创造回归生活的环境,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目前,当孩子沉迷网络后,往往就由家长独自面对,着急的家长病急乱投医,这导致出现不少非法的戒网瘾机构,把只有一点“游戏成瘾问题”的学生反而治出更严重的问题来,这需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应对方式,社区、公益组织要多帮助家长认识网瘾问题,从改变家庭教育着手,多陪伴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新闻推荐

敢于向命运抗争的赞恩 □尘世淡香

赞恩·阿尔·拉菲亚饰赞恩。《何以为家》是黎巴嫩著名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一部电影,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