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雨的精彩故事 ■贾登荣

西安日报 2019-03-17 05:12 大字

雨:一部自然与文化的历史作者:【美】辛西娅·巴内特译者: 张妍芳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

气候总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生活甚至命运。带着对雨的好奇与痴迷,美国著名环境记者辛西娅·巴内特,不惜让自己投入到四年完全与雨共处的时光中。在此期间,她跨越大洋,实地调查追溯“雨”的历史,以前所未有的细致,钩沉起深埋在大地下人类与气候不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著名环境记者辛西娅·巴内特一生追随水的足迹,从家乡佛罗里达州的萨旺尼河,到远隔重洋的“花园岛国”新加坡,再到深藏于印度的植被蓊郁的“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脚印遍及世界各大洲,孜孜不倦采访、追踪、调查,写下了无数有关河流、海洋、水循环的精彩报道与故事。这本《雨:一部自然与文化的历史》,是作者用整整四年时间与雨共处的结晶。书中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精灵“雨”之间数百万年来共处交锋的历史,唤起人类对当下气候的深刻反思与警惕。

这本书由“自然的雨、降雨的可能、美国的雨、捕捉雨水”等部分组成。追溯历史,反思当下,是这本书表达的主题。作者带领读者,穿过时空的壁垒,讲述雨的现象,讲述人与气候数百万年来交织共生的历史,钩沉起许多人类与气候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在开篇的“自然的雨”一章中,对雨与气候、雨与人类的关系,有十分生动的表述。作者说,“雨是地球最好的抛光剂。细尘、污染物及其他幼小微粒在大气中不断地积聚,让我们的天空变得越来越苍白,从蓝色变成了奶白色。然而,一场好雨会将这些颗粒冲走,使天空呈现出最完美的天蓝色。”

接着,作者考察雨在地球上的诞生与演变过程,追溯了雨与人类共生共处的历史往事:早在40亿年前,首片水蒸气冷凝成珠,降临大地,形成海洋,雨从这时起,便一直是凌驾于众生头顶,让人期盼、渴望但又胆战心惊,成为左右着所有生灵命运的神祇。在“干旱、暴雨与巫术”一节中,作者详尽地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大约5000年前,印度西北部的哈拉帕人“居住在规划井然的城市里。城市不仅有城墙、宽阔的街道、蓄水池,还有最早的城市公共卫生系统。”然而,由于雨的不断减少,人们开始遗弃这座发达的城市,“哈拉帕文明逐渐瓦解。”无独有偶,因为无雨干燥,“埃及尼罗河兴盛的古王国时期也随之终结。”

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作者也对现实展开了反思。作者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驾驭雨与气候的能力不断提升,雨的自然破坏力在削减,但新的矛盾与问题又出现了。作者在“奇怪的雨”这一节中,对“砍伐森林,抽干湿地,兴修水坝,填平淡水补给区、大面积地灌溉”等可能对降雨产生蝴蝶效应的做法表示出担忧;特别指出,这些年频频出现的红雨、酸雨、黑雨等怪雨现象,那些“看似清新清洁的雨水也一样能够危害众生。”所以,在“预测呼吁着改变”一节里,作者指出:“雨水并不具备什么破坏的要素。只有我们才使雨水变得具有破坏性。”所以他呼吁“当地球随着现代人类经历着极端降雨、严峻干旱而战栗不已时,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人类在风急雨骤的过去所作出的最荒谬的回应。”

通过《雨:一部自然与文化的历史》一书抽丝剥茧的梳理,还能让人们感受到:雨,既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自然现象,但同时和我们的文化也有紧密联系。在“来自暴风雨的创作灵感”一节中,作者用事实讲述了雨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的灵感,产生的影响。“在人类与雨的关系中,艺术的内容折射出它交织的爱与恨、洁净与污浊、祝福与诅咒的双重特征。这一平衡性也一样体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雨,已经超脱自然属性,成为艺术家渲染情绪、推动情节、讲述故事的“道具”。雨在这儿,完全衍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雨:一部自然与文化的历史》作为一本纪实兼科普性质的读物,充满了文学色彩。如在“多云孕育着文明的可能”一节中,作者是这样写雨的:“春雨是古老质朴的艺术家,它染绿了山与谷,观诱着花儿结苞盛放。夏雨是长寿的色彩大师——六月、七月、八月,它越是稳定持久地滋养阔叶林;当秋天到时,树叶就会被红黄两色晕染得越发浓厚。”拟人、象征、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让文字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类似这种活泼生动、诙谐幽默的文字,在书中比比皆是,阅读这样赏心悦目的文字,好像身临其境,享受一场迅疾而清新的雨水盛宴。

新闻推荐

埃塞俄比亚载有157人客机坠毁

埃塞俄比亚总理办公室10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一架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客机当天上午在埃塞境内坠毁。据埃塞俄比亚广播公司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