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斗法七十年 为什么说美苏《中导条约》注定要破产
俄罗斯莫斯科胜利公园为纪念《中导条约》签订而竖立的“圣乔治屠龙像”,象征和平的英雄圣乔治脚下的两头怪龙分别由苏制SS-20导弹和美制潘兴2导弹残骸制成,这两种导弹为《中导条约》限制的主要对象。3月4日,普京在俄罗斯暂时停止履行《中导条约》的总统令上签字,即刻生效。这是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之后,俄方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媒体称此举打开了核战争的“地狱之门”。既然《中导条约》如此重要,美俄双方又为何会听任它失效呢?这恐怕还得回到冷战期间的美苏“导弹斗法”才能说清楚。
本报记者王昱
一场嘴仗引发的竞赛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绝世武功《辟邪剑谱》和《葵花宝典》原本是一祖同宗,而在现实中,美俄两国的导弹技术其实也都师承自二战时期德国的V2导弹。当时,这款“如果早出现半年就将改变二战结局”的武器震惊了美苏这两个大国,所以双方在占领德国的同时,都对德国的导弹技术开始了争夺。
而在这种争夺战中,美国是以“抢人”为主,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大批导弹专家在二战后移居美国,而苏联则抢到了更多资料、试验场和现成设备。正是这种区别导致了二战后苏联在导弹技术上比美国更早熟,到1948年,苏联的自产首款导弹P-1已经发射成功。到1953年赫鲁晓夫就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时,苏联导弹已经迭代到P-5,号称可以打遍全欧洲。
历史总喜欢开玩笑,赫鲁晓夫对导弹原本一窍不通,苏联导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回忆赫鲁晓夫第一次参观导弹试验场时,说他“像老农在集市上买花布一样:摸一摸,拽一拽,看看它是否结实”。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在认识到导弹的威力后,迅速成为导弹的疯狂痴迷者,并首创了“导弹讹诈”这一外交绝技——据其儿子谢尔盖在《导弹与危机》一书中回忆,当时美苏正在欧洲形成对峙,而在与欧洲领导人谈判时,只要谈判陷入僵持,赫鲁晓夫总喜欢岔开话题,询问对方“是否知道用多少颗搭载核弹头的导弹就能摧毁他的国家”。这种残酷的“小玩笑”总能让他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据一定优势。
而事实上,赫鲁晓夫自己也知道,苏联导弹无论是技术还是数量都没有他说的那么强大,但他认定这种武器“在谈判桌上比在战场上好用,既然如此,又何必保守秘密呢?在这方面吹吹牛也无妨”,于是就有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导弹讹诈”事件。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搞了一个博览会,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前来参加开幕式,赫鲁晓夫陪同。其间两人来到一间香肠生产车间,看着美国机械设备正在流水线般地生产香肠,尼克松来了个明知故问:“这种设备苏联有没有?”
自觉落了下风的赫鲁晓夫又想起了他钟爱的导弹,于是回答:“没有,但我们正以这种速度生产R-7导弹。”
R-7是苏联1957年试射成功的全世界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同年10月正是该导弹的改进型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赫鲁晓夫此前已经吹嘘该导弹“能把核弹扔到大洋彼岸”,而精确度“连太空中一只苍蝇都能击中”。由于美国当时的导弹技术还处于劣势,对于赫鲁晓夫这些“豪言壮语”一时也是宁可信其有。
看到尼克松闻言语塞,赫鲁晓夫又“教育”他:“未来战争,飞机、航母这些都没有用,用导弹直接打就可以了。”这么一说,尼克松彻底没声了,赫鲁晓夫在这场“嘴仗”中获得了完胜,也再次证明了他“导弹讹诈”一试就灵的外交信条。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番“忽悠”开启了美苏日后持续十余年的导弹军备竞赛。
美国认真起来好可怕
如前所述,美国在二战之后也一直在研制自己的导弹技术,但受限于体制和拨款等因素,进步确实稍稍落后于苏联。然而,R-7导弹的横空出世和赫鲁晓夫三句话不离导弹的言辞严重刺激了美国人。1959年尼克松访苏回国后,美国决策层立刻召开秘密会议,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听取了副总统和国防部长的意见,当听说苏联在远程导弹数量上到1962年年底就可能以3比1的绝对优势领先美国时,抠门惯了的议员们坐不住了:那还等啥,投钱!
这种预测甚至影响了次年的总统选举,那年获胜的肯尼迪在竞选演说中渲染同苏联之间的“导弹差距”,许诺上台后将大幅增加导弹研发的开支,“我的任期结束时,苏联人将不再耀武扬威。”这种今天听起来有点穷兵黩武的演说竟然帮助他获选了总统。
而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一旦认真起来,是苏联没法比的。到1961年,美国能打到苏联的洲际导弹数量已经接近百枚,而通过U-2间谍飞机等手段的侦察,美国此时也摸清了赫鲁晓夫是在说大话——原来苏联当时真正能发射的洲际导弹最多不超过20枚,苏联红场阅兵中那一排排连绵不绝的导弹车,其实都是不中用的花架子。
形势逆转了,同年10月,肯尼迪授意国防部副部长吉尔帕特里克发表演说,首次披露了美国的导弹和核武器真实力量。吉尔帕特里克在一番摆事实讲道理后,骄傲地宣称“铁幕并不是牢不可破,我们无需被迫接受克里姆林宫所炫耀的表面价值”。翻译成白话就是:苏联你牛啥,我们导弹比你多多了。
这下该着急的是赫鲁晓夫了,于是就有了1962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虽然赫鲁晓夫将这次把中程导弹运到古巴的行动粗俗而形象地比喻为“把一只刺猬塞到美国的裤裆里”,但苏联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认识到自己的远程导弹数量已经不足以与美国抗衡,因此必须用足够近、足够多的中程导弹来弥补这一劣势,以便跟美国人进行谈判。
而从结果看,这一目的确实达到了,虽然苏联最终不得不从古巴撤走所有导弹,但却让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导弹再少,逼急了也会咬美国人一口,于是双方开始了漫长的导弹裁军谈判。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陆续签订了以《关于限制战略性进攻武器条约》为首的多项限制战略武器过度竞争的军控协议,将“能彼此摧毁对方数百次”的洲际弹道导弹勉强限制住了。
都嫌“不过瘾”的条约
然而,美苏上世纪70年代的这番有关导弹的“大妥协”中,遗留了一个重大漏洞,那就是它们并没有限制射程50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导弹的制造、部署和研发。而这个漏洞最初是双方有意留下的,美国人最初认为,苏联持有这些中近程导弹并不足以攻击美国本土,而美国则可以在欧洲部署这些导弹直接威胁莫斯科。
不过,双方日后博弈的最终结果证明还是苏联人“棋高一招”。利用这个“中导漏洞”,苏联在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和部署SS-20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的确不能打到美国本土,却能够实实在在地威胁美国在欧洲的盟国。美国国防部当时估计,苏联正以五天一枚的速度大规模生产SS—20导弹,速度是美国同类型导弹的三倍以上,苏联最终将在莫斯科以西的苏联领土上部署1200枚这种导弹,一旦美苏开打,在该导弹的狂轰滥炸下,整个西欧将在3个小时内化为一片火海。
转眼间,苏联对美国一下子又有了“导弹优势”,而这次是实实在在的。
这分明是把欧洲当成了美苏斗法的人质,英法西德等美国盟友当然不干了。于是,欧洲各国联合向美国施压,要求美国接受前西德总理勃兰特首倡、旨在要求美苏销毁所有500——5000公里陆基核导弹的“零点方案”。美国方面原先十分反对该倡议,但上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正迎来对美国的“逆反期”,为了不失去这些重要盟友,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最终同意以该方案为蓝本与苏联展开谈判。
在此背景下,美苏在日内瓦重开军备控制谈判,并于1987年12月在华盛顿签署了《中导条约》。该条约规定:双方在3年内全部销毁各自射程在500——5000公里的陆基核导弹,美国销毁导弹859枚,苏联将销毁导弹1752枚。
《中导条约》是冷战时期美苏“导弹博弈”的最终妥协,虽然所销毁的中短程核导弹的弹头数量只占美苏核武库总数的4成左右,但却是双方反应最快、最有威胁性的核打击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个结局,美苏双方都认为自己吃了亏。苏联方面自不必说,直到今天,大批“鹰派”还对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以1752枚导弹换美国859枚的“卖国行为”嗤之以鼻。而美国方面不满的则是,这份条约其实是为了稳住欧洲盟友而“自废武功”,毕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导弹上的奋起直追让他们有了自信,坚信自己如果放开手脚,在中程导弹的数量和技术上超越当年的苏联是一瞬间的事。
正是双方都有的这种“吃亏感”,给今天《中导条约》的破产提供了最好的背景——一直将“美国第一”挂在嘴边的特朗普自然不愿意再为了欧洲盟友的安全继续隐忍;而俄罗斯方面,靠着苏联当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外加这些年来对“伊斯坎德尔”导弹等新型武器的研发,也对将该条约推倒重来充满底气。这必将让挽救《中导条约》变得异常困难,毕竟,在上一轮斗法中,双方谁也没打够。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3月7日电】叙利亚外交部7日说,叙利亚拒绝接受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禁化武组织)调查团关于叙利亚杜马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