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继伟谈中企走出去:要符合共同利益 不能过分唱高调
近日,楼继伟在演讲中表示,驱动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建厂的原因有三方面,包括要素成本低,贸易条件更为优越,符合双方产业合作的需要等。
楼继伟也谈到了“一带一路”和中非双方经贸合作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他建议未来采用PPP模式鼓励政府企业合作,强调要与项目所在国实现利益绑定,避免以往短期化行为带来的弊病。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围绕《共建与共享——关于“一带一路”和中非经贸合作的思考》进行了专题演讲。他结合自身对经济领域的深耕研究和多次出访非洲的经验,表达了对中非合作看法并为中企“走出去”提出了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如今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与65个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额已超过了5万亿美元。“应该说成果丰硕、符合共同利益。”
楼继伟反驳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个战略工具,他表示,这样的指责没有依据,从历史上看,中国没有政治扩张的霸权野心。楼继伟表示,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前,中国企业已经来到非洲投资,“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演讲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中国政协网)
他认为,驱动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建厂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要素成本低。非洲54个国家12亿人口,25岁以下的超过50%,每年新增1000万劳动力。像埃塞俄比亚,劳动密集的非熟练工人的月工资是60美元,相当于国内水平的1/10。
第二是贸易条件更为优越。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对最贫穷或最不发达的国家有贸易优惠安排,其他国家从这里进口货物没有关税。比如说从非洲生产的服装,出口到欧洲、美国等是无关税的。与之对比,中国生产的服装出口到欧洲、美国分别要征12%和16%的关税。
第三,符合双方产业合作的需要。中国人均GDP已超过88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转移过剩产能。整个非洲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经济发展处于从农业向初级工业化转移的阶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钢材、玻璃、水泥等商品,中非产业合作正好符合两国利益,能够实现双赢。
2018年楼继伟两次踏上非洲大陆,曾到访肯尼亚、乌干达、刚果、埃及等国,考察蒙内铁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合作银行等合作项目,并同当地工作人员座谈,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举例说,一家中国陶器企业进驻乌干达辽沈工业园后,改写了乌干达无陶瓷工业的历史,扭转了该国陶瓷全靠进口的局面,生产的陶瓷制品有40%用于出口,创造了外汇收入,还解决了当地几百人的就业问题。陶瓷企业自身也取得了盈利。
他总结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潮流,是对已有的经贸合作的总结和升华,本质上属于经济合作的倡议,与政治无关。”▲蒙内铁路内罗毕终点站外景。(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楼继伟也谈到了“一带一路”和中非双方经贸合作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从非洲方面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政权更迭容易造成营商环境变差。二是,部分非洲国家债务负担过重:盲目追求基建项目,简单的将高楼大厦、大桥宽路视为发展标志,对产业发展和民生的关注不够;过分超越发展阶段,项目可持续性差,导致债务的负担沉重。
对此,他认为,中国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引导相关国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从中国看,突出问题表现在部分企业盲目地唱高调、戴帽子,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另有一部分项目追求短期利益,特别是基建项目。当前,大部分在非的中企基建项目建设模式是EPC+F,即共同建设总承包加融资。企业只承担建设任务,项目所在国提供主权信用担保,由中方银行提供贷款。大量企业在项目完成后退出,将贷款问题留给了两个国家。
针对此类问题,楼继伟建议,采用PPP模式鼓励政府企业合作,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运营管理,特别是运营阶段。他强调,要与项目所在国实现利益绑定,避免以往短期化行为带来的弊病。
“如同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非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处处生机勃勃。我坚信只要双方携手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历史机遇,落实好北京峰会成果,一定能够打造出更加紧密的非洲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楼继伟说。
(文章结合楼继伟主题演讲整理)
来源/中国政协网、澎湃新闻
责编/张广琳 审校/王沥慷 监制/李雨思
本文原标题:《观察丨中企如何正确走出去?楼继伟:应符合共同利益,不能过分唱高调》
新闻推荐
马息岭滑雪场东方IC资料图朝鲜远近闻名的马息岭滑雪场坐落在首都平壤以东180公里处一片山林里,距东部港口城市元山不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