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哑火?
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特立独行的卡塔尔,在12月3日用行动告诉世界,玩“退群”的不只有美国,卡塔尔将于2019年1月1日起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转而集中精力开发液化天然气。
卡塔尔的决定看似突然,实则必然。一方面石油本来就不是这个海湾小国的优势,天然气才是它冠绝全球的资源;另一方面,欧佩克最大产油国和主导者沙特也考虑过该组织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对其解体的研究。
今年9月欧佩克成立58周年之际,美国自1973年以来首次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虽然欧佩克对国际油价仍保持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美国、俄罗斯和沙特三巨头已开始撼动全球能源格局,欧佩克的命运似乎也走到了岔路口。
本报记者赵恩霆
内部发展不均矛盾不少
但对油价仍有强大影响
12月3日,卡塔尔能源国务大臣萨阿德·阿尔卡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国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欧佩克。卡塔尔“退群”的消息,一度引发国际油价短期震荡,但并未造成实质性大波动。
卡塔尔是欧佩克最小的成员国,在15个成员国中,原油产量排在第11位,每天接近61万桶的石油产量,仅占欧佩克总产量的1.95%,更不足全球日供应量的1%。
卡塔尔不是第一个退出欧佩克的国家。1960年9月,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五个产油国在巴格达开会,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年,卡塔尔便加入其中,57年间见证了不少成员国进进出出。
从1962年至今,陆续有印尼、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刚果等国加入欧佩克。其中,厄瓜多尔在1992年12月暂停了成员资格,后来又在2007年10月重新加入欧佩克;印尼则在2009年1月终止了成员资格,2016年1月恢复成员资格后,又在同年11月底被再次终止成员资格;加蓬则是在1995年1月终止成员资格,后来在2016年7月重新加入了欧佩克。
欧佩克现有15个成员国中,大部分都分布在中东和非洲,各成员国的石油储量、产能以及市场份额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差异巨大。
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凭借巨额原油出口收入,已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富国。相比之下,一些非洲成员国则要逊色许多。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虽是产油大国,但因内政或外交、抑或战乱等因素影响,原油产能无法保持稳定,无法对本国经济持续输血。
沙特作为日产量经常超过1000万桶的欧佩克最大产油国,对欧佩克事务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主导权,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等国也拥有较大制衡作用。虽然欧佩克实行一国一票原则,但其他较小的成员国难免“跑龙套”,这也是卡塔尔决定“退群”的一个重要诱因。
更重要的是,欧佩克各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沙特与伊朗近些年来在中东事务影响力和主导权方面的争夺愈演愈烈,教派矛盾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在一起。在美国的撮合下,沙特与卡塔尔之外的海湾小兄弟,连同以色列一道,试图构建一个遏制伊朗的“小北约”。
伊拉克从逊尼派主政到什叶派掌权的转变,使其与沙特和伊朗的关系更加微妙。卡塔尔则因“支恐”和与伊朗过从甚密而遭到沙特等国的断交封锁。海湾国家裂痕加剧,反映出逊尼派阵营也并非铁板一块。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剧烈震荡,进一步放大了各国间的矛盾。2015年7月伊核协议达成后,伊朗石油产能被释放出来,伊朗政府也希望加大出口来获得更多石油收入。但当时正值国际油价大跌,沙特作为欧佩克最大产油国,本该限产止损,却不惜自身财政损失而拒不减产,以此限制伊朗抢夺市场份额。
围绕产量增减,沙特、伊拉克、伊朗和委内瑞拉这几个欧佩克产油大国之间也都各有各的小算盘,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对外宣称限制产量,但暗地里却在增产。
虽然欧佩克成员国之间各怀心术、矛盾重重,但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暴跌,至2016年底维持在50美元低位之际,欧佩克在2016年11月底达成减产协议,决定从2017年1月开始的半年内大幅减产。
这是欧佩克自2008年以来首次实施减产,国际油价应声上涨,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价格涨幅超过8%。同时,这次欧佩克减产,也与俄罗斯等几个关键非欧佩克产油国进行了磋商并达成谅解,促使俄罗斯自2001年以来首次实施减产。
曾抱团取暖打疼过西方
如今美国出手改变格局
二战后,石油作为战略资源,日益成为西方大国相互争夺的对象。为了抗衡西方石油巨头的垄断,将石油开采、生产和销售等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欧佩克应运而生。
欧佩克首次发威是在1967年6月。当时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将石油作为武器,首次决定减产,试图借此打击以色列及其背后的西方国家,但当时由于委内瑞拉等个别成员国不配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决定再次减产,同时通过禁运、提价和石油工业国有化等手段,回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这次效果显著,并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国产生极大冲击,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美国不得不在1974年发出倡议,与13国成立能源协调小组应对石油危机,该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国际能源署。
1978年底至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导致伊朗一度暂停出口石油,国际能源供求平衡被打破,油价一路高企。但此时欧佩克内部却对是否增产降价产生分歧,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欧佩克没能充分发挥出调控能力。
上世纪70年代既是欧佩克国家推进石油工业国有化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新兴产油国爆发的时段,英国、挪威、墨西哥、美国、苏联等主要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欧佩克。
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产量和需求同时出现萎缩,国际油价也不断下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石油市场陷入混乱并爆发第三次石油危机。当时欧佩克决定减产以提振油价,但事与愿违,减产后油价非但没涨,市场份额还出现了缩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佩克内部围绕产量和油价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其间,国际能源格局悄然生变,继新兴产油国打破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供应中的绝对优势后,近十年来随着页岩油革命成功推进,美国的石油产能再度被激发出来。今年9月,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估算,美国自1973年以来首次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而据美国媒体6日报道,美国上周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打破过去将近75年对进口石油的持续依赖。国际能源署则预计,美国原油产量在2023年将达到1210万桶/日,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将超过当前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
实际上,美国、俄罗斯和沙特已经成为决定当前全球供应量的三大产油国。据统计,这三国的石油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占比在2018年有望突破40%,而欧佩克其余成员占比则可能跌破30%。
另一个数据是,2017年原油和凝析油日产量合计36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9%。而欧佩克其余成员的日产量合计27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0%。此外,国际能源署表示,加拿大、巴西和挪威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也在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国、沙特、俄罗斯三巨头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卡舒吉遇害案迫使沙特不得不在油价问题上考虑美国因素,尤其是特朗普不满油价持续走高而要求增产的呼声。同时,沙特近年来与俄罗斯在地区热点和能源问题上的沟通不断加强,欧佩克与俄罗斯5日就达成了明年减产的一致意见。
对依赖能源出口的沙特和俄罗斯而言,适度减产保价有助于赚取更多石油收入,但对急于出口原油、抢占市场份额的特朗普而言,高油价显然对美国不利,三巨头对全球油市的影响,将因三者彼此关系的变化而更趋复杂。这种情况下,欧佩克虽然面临着内外不利因素,但仍有继续发挥重要影响的空间。
新闻推荐
新华社巴西利亚电(记者周星竹)巴西总统特梅尔6日强调,巴西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单边主义是行不通的。特梅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