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西方绘画五百年展”作品①:从贝利尼看到鲁本斯

澎湃新闻 2018-12-02 14:32 大字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东京富士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年度特展“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开幕一个多月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五万余人次,引起较大反响。“澎湃新闻”特刊发精选作品介绍。

展览“西方绘画500年”精选了60幅来自东京富士美术馆的西方艺术经典藏品,分为五部分:个性发现与人文阐扬,华彩乐章与怀古幽情,古典理性与浪漫情感,真实镜像与光色建构,纯粹观念与混杂多元。并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形态,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从文艺复兴起,历经巴洛克与洛可可、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一直到后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潮流,由此勾勒出一幅16至20世纪西方艺术500年的历史画卷,意图引领观众去探寻这些伟大的时代、艺术家及其作品中的奥秘。

展览现场

同时,因考虑到展览的文献性,清华艺博在此次展览的每幅作品边都配上了200至400字的作品介绍、背景资料,希望观众旁征博引,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及演变。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开幕一个多月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五万余人次,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引起热烈反响。

澎湃新闻特此整理了展览作品的介绍,赏析此次展览的精选作品。

行政长官的肖像

《行政长官的肖像》,乔凡尼 贝利尼,约1507,木板油画

有“圣母画家”之称的威尼斯画派巨匠乔凡尼 贝利尼,以“圣母子”为主题描绘了许多宗教画,其中有描绘祭坛画的大场面,也有家庭礼拜用的画像。同时,像本作品一样的肖像画也不在少数。这些肖像画是针对特定模特所绘的人物画,同时反映了当时威尼斯的氛围和画家所处的社会及时代背景。从这一点来看,这幅作品具备了肖像画的本质意义和特质。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行政长官的肖像,选取倾斜的右侧角度,捕捉人物的“3/4侧面”胸像。他头戴黑色帽子,身着藏青色的大马士革锦缎上衣,佩有显示出其官职的红色绶带,衣着正装。贝利尼在 1480年代受汉斯 梅姆林等人的作品影响,以天空或者素色为背景,采取绘制胸部以上的独特胸像形式,创作出古典恬静的佳作。1501年前后的男性肖像画《罗列达诺肖像》(伦敦国家美术馆藏)便是其中的典型。这幅作品是其后数年才创作的,也就是在贝利尼完成祭坛画艺术巅峰之作《圣萨卡利亚祭坛画》之后的作品。

在这一时期,正如丢勒曾在一封信件中写到的那样:“他年纪非常大了……但贝利尼是威尼斯最出色的画家。”这是一幅佳品,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年逾75岁、创造力依然无比鲜活的大师之笔。

收藏家的肖像

《收藏家的肖像》,丁托列托,1560-1565年,布面油画

丁托列托原名雅各布 罗布斯蒂,生于意大利威尼斯,是威尼斯画派的伟大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关于记录他生活和早期教育情况的文献鲜有留存。据称,他年少时曾经进入提香的画室,但很快就被送回来,之后一直自己练习,直至接受绘制壁画的委托。后来则以过人的技巧满足了大量装饰画和肖像画的需求。他在自己工作室的墙上写着“米开朗琪罗的素描和提香的色彩”,正是如此,准确的造型是他绘画的基础,而对光的敏锐感觉和特殊处理,以及丰富而沉着的色彩又给作品赋予了梦幻一般的气氛。

以微微反光的帘幕为背景,端坐在椅子上的男性用他那充满威严和气宇轩昂的眼神注视着前方。窗边摆着的金机械时钟、男性旁边摆着的脚踩巨人头的大卫雕像,都显示出这位男性优雅高尚的趣味。敞开的窗户对面描绘的是圣天使堡,它曾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皇帝的陵墓,当时是为教皇服务的要塞。这也象征着此人与梵蒂冈有关,他可能是在该地逗留的威尼斯外交官。

山岳风景

《山岳风景》,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1480左右-1538),木板油画,约1530年

不确定这幅名为《山岳风景》的作品是否描绘了真实的风景,抑或是以阿尔卑斯山为蓝本构想出来的。在远处的山脉、弥漫的青白色烟霭之中,描绘着城郭都市模样的建筑物;仔细看去,会发现近处的树木之间分布着城郭、房屋、教会等建筑。艺术家在延绵的山脉峡谷之间描绘出人间的烟火,通过细腻的笔触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像许多文艺复兴大师那样,阿尔布雷希 阿尔特多费尔既精于绘画又兼通建筑,曾任故乡雷根斯堡小镇的建筑总监及市议员,同时以精美的版画闻名于世。约1511年或是更早,阿尔布雷希从雷根斯堡沿多瑙河南下,旅游至阿尔卑斯山地区,深受自然环境中山水风光的震撼。这令他成为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风景画家,与其他几位居住在多瑙河河畔的年轻画家一起,在德国南部开创了独特的风景画流派——多瑙河画派。在这些画作中也有人物或宗教场景,但大自然通常是真正的表现主题。人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树木山林融为一体,描绘四季的更迭、阴晴的变化,以富于想象力与浪漫情怀著称,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增添了别样的风貌。在当时的画坛中,宗教故事画及人物画、肖像画占据着主流,多瑙河画派的画家对于风景的偏爱以及倾心描绘,为之后风景画的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溪水树林风景

《溪水树林风景》,克劳德·洛兰(1604/05-1682),布面油画,1630年

褐色的近景、绿色的中景,还有广阔的蓝色远景,洛兰巧妙地运用充满细微变化的淡色,以阶段式空气远近法和古典构图,创作出赋有人物故事性的初期风景画。

散落的阳光洒满了整个空间,传递出一种深深的寂静感,把观赏者带入了冥想的世界。此作品以罗马近郊田园地带的现实风景为基础。该作品被看作是对风景自然的严谨描写,因此有人认为它缺乏洛兰将诗意与理想化的风景相结合的风格。但是,与他广为人知的素描一样,在油彩画中也有这种写实的自然描写。描绘了相同场景的作品还有荷兰画家柏林伯克的大型素描(收藏于卢浮宫),他与洛兰的关系备受世人瞩目。这个地方想必是受人欢迎的写生场所,纤细的树叶、河岸上茂盛的低木、灌木抑或是人物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绘画的独特之处。

从画面中表现的人物来看,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普赛克与丘比特”的故事。爱神(丘比特)追求灵魂女神(普赛克)的寓言故事梗概为:丘比特爱上了貌美的女神普赛克,并将她秘密带到了山谷之中的宫殿,化身为人的丘比特与普赛克成为夫妻。二人经常在夜间相会,普赛克不知道丘比特的真实身份,直到某一天她看到了丘比特睡梦中的容貌。被识破身份的丘比特非常愤怒,并伤心地飞走了,宫殿因此也消失不见,普赛克满世界地寻找他。

画面中,近景中央坐着的女性是普赛克。她被丘比特抛弃从而意志消沉,农夫正安慰她,四周被河面包围的场景让人联想起故事中隐藏着奇幻宫殿的山谷。

芙罗拉

《芙罗拉》,安布鲁瓦兹 杜伯瓦,16世纪后期,布面油画

佛兰德斯出身的法国画家安布鲁瓦兹 杜伯瓦是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的代表画家,作品体现出样式主义的特征,形态优雅,展现出佛兰德斯风格的明暗变化。

枫丹白露画派指的是16世纪活跃在枫丹白露宫殿的艺术家团体,第一代枫丹白露画派主要由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的意大利艺术家组成。由于宗教战争,画派经历了较长的停滞期,国王亨利四世登基、重修枫丹白露王宫时,再次得到发展。这期间涌现的艺术家被称作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该画派的艺术是法国初期文艺复兴样式的结晶。

据 1642年制作的目录来看,这幅画“挂在枫丹白露宫中国王房间的壁炉上”。到后来的路易十四世时期,才被其他的画所替代。法国大革命之后,该作品在1793年被拍卖,1834年被卢浮宫购买收藏。那时,作品背面确认写有“装饰国王房间的作品”的字样。

芙罗拉是古罗马的花神,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希腊神话花神克罗莉斯的化身,这个主题深受波提切利、普桑等画家的喜爱。该主题逐渐从神话画中剥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女神像主题,之后又以“扮演芙罗拉的女性”肖像画的形式出现,描绘手持鲜花的年轻女性。提香 韦切利奥描绘娼妇的作品、伦勃朗描绘妻子莎斯齐亚的作品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此作品中女神身旁有四个小孩儿,左手持花瓶,身体半裸。它有着一丝文艺复兴时期所特有的韵味和考究的法国绘画所特有的样式主义明艳之美。

君士坦丁的婚姻

《君士坦丁的婚姻》,彼得 保罗 鲁本斯,1622年,木板油画

鲁本斯为了绘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之母的一生,于1622年初到了巴黎。从巴黎回来后又立刻开始着手新的工作,便是以“君士坦丁一世的一生”为题材的大型挂毯的创作。

这幅作品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最早的一幅草稿。在创作大型装饰类画作时,鲁本斯只负责最初的草稿和最后的完善,其他基本都交给助手处理。从这层意义来说,类似这幅作品的油画草稿是反映鲁本斯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

画中绘制了两场婚礼仪式。一场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法丝塔的婚礼,另一场罗马皇帝李锡尼和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娅的婚礼。但实际上两场婚礼是分别在307年和313年举行的。

鲁本斯之所以将两场婚礼画在同一个场景中,是为了用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来象征1614年的两场重要的婚礼。那就是奥地利的安妮公主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世的婚礼,以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和法国伊丽莎白公主的婚礼。这种将历史人物与现代(这里指17世纪)人物相互呼应的手法,经常被运用在绘画当中。

画中以一组男女雕刻为背景,前面有一个小祭坛,装饰带有明显的历史感。画面中间的两个孩子令这个神圣的场景充满了活力,一个孩子在吹阿夫洛斯管(古希腊一种双簧管风格的乐器),另一个拿着火炬,两个孩子扮演着将两对夫妻连接起来的角色。画面左侧有一头用来献祭的牛。

类似这幅作品的草稿式油画,能够将画家的构思和想法巧妙、迅速地记录在画面上,从中能够看出鲁本斯作为一名伟大素描画家的才能。充满动感、自由的笔触,简约但能让人物表情和衣着看上去更加灵动的色调,将多种复杂元素巧妙融入其中的构图。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这位佛兰德斯最著名的画家拥有的熟练技巧、笔下灵动的线条以及充满感情的画面。

雪中狩猎

《雪中狩猎》,小彼得 勃鲁盖尔, (1564-1638)17世纪,木板油画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模仿16世纪佛兰德斯地区著名画家,其父亲——老彼得 勃鲁盖尔的名作(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绘制的。艺术家应收藏家们的要求对父亲的作品进行了复制与创新,使父亲作品中单一的绘画模式得以拓展。另外,与原作品不同,这幅作品因包含了诸多小鬼和诡异的人物形象,小彼得 勃鲁盖尔也被称为“地狱之勃鲁盖尔”。

将这幅作品与其父亲的原画比较,就会发现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也许因为其父亲的作品是117厘米 X 162厘米的大尺寸画作,而这幅画的尺寸较小,所以需要对画作中的内容进行一些删改。这幅作品的模仿对象属于父亲一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冬),带有明确的季节特征,而这幅画中却对其进行了一些省略,仅仅保留了一些形式上的描绘。

在父亲的原画中,近景有3名猎人和14条狗,在挂着招牌的小酒馆前有5个人在烤猪肉(这是12月的典型场景,将猪宰杀后直接烤制,并不是篝火堆),四丛灌木笔直地延伸向猎人所在的方向;中景是嬉戏的孩子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考尔文(一种高尔夫运动),有的在玩冰壶,有的在转陀螺,有的坐在三脚椅子上滑雪橇;远景是群山,山体南面的雪已经融化,露出了嶙峋的山岩。而在这幅画中,有5名猎人,11条狗,在没有招牌的小酒馆前有3个人,两丛弯曲的灌木各分布在猎人的左右,还有一些孩子们在冰面上玩耍,而远处的群山则仅仅用白色和淡蓝色画出了大致的形状。

从色彩角度来看,父亲的原作中使用的是如同东方水墨画般较为单一的颜色,而在这幅画中,猎人衣服的红色和远景的蓝色都十分突出,整体的色彩感得到了增强。

关于这幅画是否绘制了某处的特定风景,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从日内瓦湖东侧眺望的场景,另一种则认为这是茵斯布鲁克近郊村庄的场景。但从勃鲁盖尔绘画的特点(合成的世界风景)来考虑或许更为贴近实际。不论如何,这幅作品从全景角度描绘出了当时的冬季典型风俗,表现出对四季分明的生活的喜爱、对玩耍嬉戏的孩子们的爱意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勃鲁盖尔丰富的情感世界。

男子肖像

《男子肖像》,弗朗斯 哈尔斯,(约1581/1585-1666)1633年,布面油画

哈尔斯因粗犷而有速度感的笔触和大胆、个性的画风而为人熟知,他最擅长的是绘制能够一瞬间抓住多名人物特征的集体肖像画。在17世纪20至30年代,他绘制了大量的风俗画,其中多数是单人画,就像其代表作《快乐的酒徒》(约1628- 1630年,现藏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中能看出的一样,他的作品中增添了许多以往肖像画所没有的新元素,例如画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仿佛在向观者搭话,姿势也十分放松、自由。而到了17世纪3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又增添了深度,不再使用鲜艳的颜色,变得更为朴实。

本作品是哈尔斯巅峰时期的创作,精准地绘制出传教士威严的外表,使用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直接画法”,画中能够看出他自由奔放的笔触。与同时期活跃的画家伦勃朗厚重而高雅的肖像画相比,哈尔斯的作品非常真实且接地气,人们仿佛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成功地绘制出了画中人的心理与情感。背景右上方记载的是画中人的年龄和绘制年份,从中可以看出,画中的这位老人已经73岁了。这幅作品以黑色为基调,这种风格诞生于17世纪的荷兰,其自由而灵动的笔触似乎预见了200年后法国印象派之父马奈的艺术风格。

(作品介绍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中国援建哈萨克斯坦太阳能及风能电站投入使用

据新华社阿拉木图11月30日电(记者周良)由中国政府援建、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1兆瓦太阳能电站及5兆瓦风能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