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边,记忆有形

大众日报 2018-11-03 05:48 大字

□肖承森

《隐者》读起来,并不轻松。透过文字传递的复杂哲理,往往被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叙事与对话当中的。稍不留意,读者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和细节,犹如在叙事的迷宫里穿行。

作者奥斯特被喻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毫无疑问,《隐者》是他写作手法上的创新之作。

小说分四个章节,却采用三种人称叙述:第一人称的我,第二人称的你和第三人称的他。奥斯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叙述方法,就在于他想跳出自己看自己,通过无形的“我”去窥视有形的自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诗人亚当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偶遇法国学者鲁道夫及其女友玛戈,从而展开了影响亚当一生的离奇故事。亚当爱翻译并朗诵法文诗歌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捕捉到了保罗自己真实的影子。他也曾是哥大的才子,爱写诗的文艺男青年。小说中,鲁道夫和玛戈都是神叨叨的人物。鲁道夫是主动型,不断神经质地贴近你。玛戈是被动式,总是让你不由自主地去靠近她。就在拉扯之间,两位神人把亚当嵌入了一个神秘的境地。本书的第一章,让一个悬而未决的凶杀案作为结尾,却为未来情节设置了一个迷宫的入口。

从第二章开始,亚当、鲁道夫和玛戈都隐退了,从有形遁入无形。这也许就是奥斯特的目的。他把有形巧妙地隐藏,让人觉得众多确凿的实事已经足够促成结论,事实却像平放在石板上的一块薄纱被风瞬间吹落,底下的小字出现在眼底。追寻事实真相,本是还原一个拒绝怯弱的亚当的过程。迷宫入口就是为亚当在哥大的同学,小说家弗里曼留下的。他不得不在亚当的回忆讲述里,以及拜访有关人物中去查找真相。

所有人都自执一词,事实各不相同,将亚当的回忆录辩驳得体无完肤。何处是真相?记忆的风帆永远是主观的舵手在驾驭。弗里曼陷入亚当回忆录中主观的沼泽。奥斯特用这种冲突、矛盾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和心绪。让人在阅读中,就像坐在车里沿着布鲁克林的大街飞驰,身边的景色不停地变换,心情跌宕起伏。

小说结尾采用了奥斯特所熟悉的寓言式的比喻,是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在一片荒芜的原野上,一群人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用锤子和凿子将一块大石头,一下下地敲成小块。这不是囚犯的工作,是一群自由人在工作、在赚钱、在讨生活。我们的人生真相,虚无多于真实,能够一块块地留下来的,皆是存于脑海的记忆。生活无边,记忆有形。

《隐者》

[美]保罗·奥斯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在叙被绑架日本记者获释后开记者会道歉:都是我自作自受

日本自由记者安田纯平2日在记者会上向媒体公开道歉。视觉中国图为报道“伊斯兰国”(IS)而在叙利亚被绑3年多的日本自由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