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者》的孤独与“红磨坊”的浮华之外

杨佳怡,小羊 2018-10-24 08:50 大字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博物馆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梳理美国艺术向当代风格转变的过程,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夜游者》;北京画院美术馆“经典·劳特累克作品“浮光掠影地扫过“红磨坊”时空中的情境与人物;大英博物馆新常设展厅陈列伊斯兰艺术,以阿拉伯式纹样将世界历史的脉络收束其中。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

地点:上海博物馆

展期: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展示从南北战争之后到二战之前八十年间的美国艺术,关注美国现代艺术崛起前的积累沉淀,梳理美国艺术向当代风格转变的过程。

评星:四星

美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为人所普遍重视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了,之前的世界艺术史几乎是欧洲人的天下,当然,这样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也是现在的艺术史界在反思的。而本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所展出的恰恰是在此之前从南北战争之后到二战之前八十年间的美国艺术,展品均选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重要收藏。

所谓的“美国艺术”一大特点就是没有很多传统的负担。它不是一个长期独立的艺术系统,尤其是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与其将展览标题上的“美国艺术”看作艺术的一个种类,不如将其视为发生在美国范围内,或是有美国国籍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的集合。在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深受欧洲艺术传统的影响,比如玛丽·卡萨特就是标准的印象派画家,从此次展出的《夏日》中也能看到她融入欧洲绘画主流。

玛丽·卡萨特,《夏日》,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爱德华·霍普,《夜游者》,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乔治亚·欧姬芙,《牛头骨与白玫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展览中,可以发现美国艺术家们不止在吸收、沉淀,不止将欧洲的传统用在美国的题材上。在展览的后半部分,集中体现美国艺术家们的艺术尝试。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爱德华·霍普《夜游者》以文学的情调描绘大工业社会中的孤独,乔治亚·欧姬芙《牛头骨与玫瑰》反映她对抽象艺术的探索,杰克逊·波洛克早期作品《无题》也是其未来成熟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铺垫。他们还在路上,为之后美国现代艺术的崛起积聚力量。

在观展前,可以稍稍对这一时期的美国历史与欧洲艺术史进行了解,有助于理解展览的脉络。此外,在参观展览与使用相关导览之外,非常推荐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与展览相关的系列讲座。我有幸听了沈语冰教授所讲的“美国艺术是如何走向现代主义的?以波洛克为例”,着实受益匪浅,也为理解展览与作品打开了一扇门。

杰克逊·波洛克,《无题》,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除了从艺术史脉络的角度来看美国艺术的发展,也不妨单纯地与作品进行心灵沟通。展览的结尾处节选了张爱玲散文《忘不了的画》中谈到多丽丝·李油画《感恩节》的一段,她的文字很有意思,或许每个人看画的时候,画里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反正我在观展结束后回过头再去看那幅《感恩节》,还是看不出那种“酸惨的铁腥气”,但这种与前人,包括作画人和观画者的交流,也颇有趣味。(杨佳怡/文)

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期:2018年9月30日-11月4日

票价:免费

点评:劳特累克的展览是舒适而漂亮的,这既是作品流露出的情调,也是展览设计想要传达的感知。展览同时是有所侧重的,聚焦于19世纪末巴黎红极一时的酒吧夜总会——红磨坊。劳特累克既是“红磨坊”的常客,又是用画笔定格这一历史地点的艺术家,由此,空间有了,人物浮现了,而历史中貌似虚幻的一个时刻也逐渐具体化起来。但是,因为文字与研究的缺乏,彼时时空的具体化明显不足,我们看罢展览,浮光掠影地扫过这段时空中的情境与人物,虽然身心愉悦,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评星:三星

石版画人物

历史地看,劳特累克不仅因为高超的画技为人所知,更重要的在于他在媒介突破(石版画技术)和大众传媒(海报设计)领域的开拓性贡献。的确,本次展览几乎以石版画为主,也有部分劳特累克的海报设计,但是其来源、技法与创造性均欠缺说明。仅从画面看,石版画类似于素描的肌理,但因套色的使用,而更加层次丰富;同时,不同于后印象派的鲜亮色彩,劳特累克的石版画色彩平淡且婉转,质感温和,这也是媒介富有的独特性。劳特累克的海报也多由石版印刷,故色彩和线条很有个人的气质,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海报需要文字,而艺术家文、图排布的处理也着实精妙,有时边角的精心构图,反倒让人觉得有十足的当代感。

石版海报

劳特累克的作品在视觉上是如此美妙,着实吸引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来龙去脉。但很可惜,展览基本只停留在视觉层面,未有深挖。因作品内容冒出的问题并无法得到解答:在资本主义初兴、公共空间崛起的法国19世纪末,劳特累克笔下的消费者和舞女们都各是什么样的社会阶级?劳特累克去到舞台幕后,描绘舞女脱衣与风月的场景,说明了艺术家的一种什么心理?作为联想,他和德加画芭蕾舞女的异同是什么?劳特累克《日式酒馆》是否表明了日本在法国的影响?这又是否说明劳特累克作品中的平涂感和日本浮世绘会有关系?

“风月”主题

本次展览最大体量的文字可能就是艺术家年谱了。很奇怪的是,劳特累克的年谱和齐白石年谱强行并置。诚然,两人都是1864年生的,且北京画院多以齐白石而知名。但如此表面性的中西对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旅游视野。也许,策展叙述更应该回到劳特累克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回到他的艺术语境(巴黎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等),而非浮泛地展示其作品,并空洞地进行中西对照。

乍看上去,展览仍然力图为艺术家塑造一种社会语境,于是拉入了“红磨坊”的氛围与想象,包括环境音乐和背景照片等。在美好的视觉下,展览渲染出了一种巴黎情趣和夜总会的迷幻感,但是从展览中,我们不知这些情趣扎根在哪里。(小羊/文)

伊斯兰艺术

地点:大英博物馆

展期:2018年10月18日起(常设展)

票价:免费

点评:伊斯兰艺术展览在大英博物馆中就像其它常设展览的连接点。阿拉伯式花纹联结不同大陆,厘清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在随时间流变的纹样里,世界历史的脉络收束其中。

评星:四星

在参观伊斯兰艺术展厅前,推荐先参观萨顿胡展厅(Sutton Hoo gallery),走过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英格兰,观赏凯尔特人的金器,维京人的珠宝,以及七世纪某位国王墓葬中的宝藏。然后,你走出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走进一个光辉的世界。这就是伊斯兰艺术的世界。

从8世纪开始,理性的光辉便在伊斯兰艺术中闪烁,伊斯兰艺术在数学复杂性方面立于一时之巅峰,而在欧洲,理性崇拜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后才开始形成思潮。然而,在博物馆中展现伊斯兰艺术的荣光并不容易。伊斯兰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往往是建筑或整体装饰中的一部分,与其所处情境密不可分,比如马拉喀什的本优素福神学院(Ben Youssef Madrasa),格兰纳达的阿拉布罕宫(Alhambra)。博物馆又要如何通过残砖碎陶来展现令人陶醉的光影与几何的游戏?

大英博物馆竭尽所能以解决这一问题:展厅空间的安排非常合理,目之所及皆有抓人眼球的新鲜事物,自然光与人造光结合巧妙,展览逻辑更是清晰。在展览中,我们能看到伊斯兰人在古典主义、宗教、科学等因素的影响下,怎样锤炼出他们自己的美学。

艾穆孜纳玛,伊莱亚斯与Nur ad-Dahr王子,1559-1573,印度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仍在延续,这一时期的艺术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拜占庭大理石柱头装饰等距雕有葡萄卷草纹,这一纹饰体现了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人们怎样将自然转变成抽象的艺术,为穆斯林艺术家们树立了对称图案艺术的典范。

星星与十字瓷砖,1266-1267年,伊朗

集伊斯兰艺术大成的阿拉伯式花纹如天籁之音一般在展厅中流淌。从精致的金丝金属制品到奢华的奥斯曼服装,不同物品上的纹饰之间似乎有看不见的联系网络,使它们归于同一体系。西方艺术史学家认为阿拉伯式花纹是将自然事物以几何方式进行组合,可感世界中的图像(比如野兔、树木、果实)被吸收到精密复杂的架构中,以体现宇宙的基本规律,同时兼具精神性与科学性。

黄铜嵌银嵌红铜星盘。1240/1,疑土耳其东南部,伊拉克北部或叙利亚

13世纪伊朗的瓷砖是这一类作品中的巅峰,这些瓷砖会被镶嵌成星星或者十字的复杂纹样。但即使不从整体欣赏华丽的几何图案,单看每一块瓷砖,也都有错综复杂的植物茎叶和花蕾以及出现在这抽象丛林中的兔子和豹图案。16世纪伊斯坦布尔的瓷砖也是如此,花纹中体现着内在的和谐,不过此时的图案相对色彩大胆,花的纹样也更向外扩张。

大英博物馆的伊斯兰艺术展厅是一个奇迹。它超越了个体,未过分简化地把握伊斯兰艺术中的普遍原则和理性力量,正是它们使伊斯兰艺术富有和谐性与丰富性。(杨佳怡/编译)

新闻推荐

土耳其总统称 遇害沙特记者死于政治谋杀

据新华社安卡拉10月23日电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23日在安卡拉表示,本月初在伊斯坦布尔遇害的沙特阿拉伯记者卡舒吉死于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