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美国小弟“套牢”了大哥
2017年5月20日,沙特国王萨勒曼向到访沙特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授予阿卜杜勒-阿齐兹勋章。本周,沙特记者卡舒吉离奇“失踪”案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但奇怪的是,面对这一事件,一贯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却异乎寻常地保持着“克制”。
其实,梳理美沙之间近百年的交往史,就会发现,美国的这种“双重标准”也是被逼无奈。美国结交沙特,最初是出于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但现如今,已经沦为一种无可奈何——美国这位老大哥,已经被沙特这个小兄弟给套牢了。
本报记者王昱
危难时刻拉沙特一把
也许是巧合,想要细说美沙关系的渊源,还真得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说起:1914年11月,两艘德国新锐战舰在伊斯坦布尔靠岸,有意拉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加入一战的德国“慷慨”地表示将这两艘战舰无偿赠给土方。土耳其随即上钩,对英法宣战,加入了这场最终让欧洲,也让中东四分五裂的世界大战中。
土耳其的突然“跳反”,打乱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对全球的战略安排。在战前,英国一直扶植土耳其作为其控制中东区域的代理人,如今双方撕破脸皮,意味着需要有新的势力来填充中东这片广袤的土地。恰在此时,英国情报部门获知了在阿拉伯半岛上存在着一支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军,于是英国决定对其给予支持。
1915年,英国政府与后来成为沙特开国君主的起义军领袖阿卜杜勒-阿齐兹签订《达林条约》,双方结成反土耳其同盟,英国许诺在战后帮助包括阿齐兹在内的阿拉伯各部族建立新的国家。其实,在这纸条约签订时,英国压根儿不认为这些仓促建立的中东国家能长久存在。
一战后,英法等国以委托统治的名义控制了伊拉克、叙利亚等大多数新生阿拉伯国家,对于势力最大的沙特阿拉伯,则采取“冷处理”,等待这个脆弱的国家自行解体。
果然到了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沙特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于是紧急派出特使向“老东家”英国求援,希望英国能提供紧急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然而,该要求却遭到了英国的断然拒绝。英国表面上给出的理由是自身经济也遭重创,“地主家也没余粮”,实际想的却是坐等区域大国沙特崩溃后自己进行直接管理。遭到英国抛弃的沙特此时可谓陷入绝境。
关键时刻,美国人出现了。1933年,走投无路的沙特将9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以66年的期限租让给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这份协议救沙特于水火,也奠定了该国日后“躺着数钱”的土豪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协议签订之时,沙特境内还没有发现大型油田,美孚石油公司肯出巨资与当时摇摇欲坠的沙特王国做长久生意,恐怕也有美国国家战略在背后起作用。
难得的区域“抓手”
就一战的经历而言,美国与沙特可谓难兄难弟,因为两国都是被英国用外交诡计耍弄的受害者——美国在一战中出力最多,战后却被英法排挤出了国际联盟,中东地区更成为其无从插手的禁区。这个哑巴亏让美国认识到,想要真正掌控世界,单纯与英法等传统强国合作是没戏的,必须自己扶持那些有“强国相”的区域代理人。美国在二战后掌控世界正是贯彻了该思路,中东的沙特正是美国在此时相中的“潜在盟友”。
美国与沙特的交往可谓异常顺心。沙特有潜在区域影响力,又有宝贵的石油资源,而美国则有钱、有技术,于是,美沙两国的盟友关系在二战临近结束时最终成型了。1945年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克里木半岛举行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在没跟丘吉尔打招呼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杀了个回马枪,赶到苏伊士运河的大苦湖,在那里和沙特国王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该会议是罗斯福一生中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也是罗斯福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秘密会议。因为从两国日后的互动看,双方当时一定达成了这样的协议:美国承诺确保沙特王室的安全和稳定,而沙特则成为美国在中东渗透其影响力的战略基点,并保障对美国的石油供应。
应当说,美沙的这次握手,帮助美国在中东避免了类似一战“赢得战争,却没赢得世界”的尴尬。在两国的通力合作下,英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宣布撤出中东,而苏联随后几次试图对该区域染指也都铩羽而归。相比于互有胜负的欧洲和东亚,中东地区在整个冷战期间一直是美国最得意的“福地”,而抓牢沙特这个“小兄弟”无疑是美国成功的秘诀。
割舍不下的“损友”
美国最看重沙特的,是其无可替代的区域影响力,过去如此,如今依然。
在解释美国在处理沙特问题上的犹疑态度时,很多论者喜欢将其归因为双方大宗的石油和军火贸易,但事实上,这两者都不是重点。
在石油方面,美国政府从奥巴马时代以来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扩大本土石油产能,争取实现能源自足,目前,美国已基本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在军火交易方面,沙特毫无疑问是美国军火的大主顾之一,但美国绝不是沙特军火进口的唯一来源国。恰恰相反,沙特为了避免在军事装备上过分依赖单一国家,也从英法等国大量进口先进武器。
美国难以放弃沙特真正的原因,是它离不开这个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区域帮手”。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习惯于拉住沙特,间接控制一大批中东国家的外交方式,甚至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即美国只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中东,其他方法“玩不惯”。
这一现象的明证发生在不久前。在奥巴马执政时代,由于看出了沙特的日益骄横,美国政府曾经试图改变对中东的控制手段,一方面通过《伊核协议》与伊朗和解,另一方面则默许已经西化的土耳其“回归东方”,在中东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举措的目的无疑都是希望美国对中东的控制更加“多元化”。但面对这些举措产生的连带问题,随后上台的特朗普又缩了回去。以去年特朗普甫一上台就到访沙特为标志,美国重新回到了通过沙特控制中东的老思路上。而沙特通过此事也算看出来了:原来你美国离了我玩不转。
看出美国这种无奈的沙特,自然要“恃宠而骄”。从去年起,沙特军事上敲打也门,外交上孤立卡塔尔,动作已经越来越大胆而不计后果。以这一趋势来看,此次记者失踪事件的爆出,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沙特吃定美国后早晚会闯出的祸事。
眼下,最大的难题显然属于特朗普,如果面对这场丑闻,美国依然无法下重手对沙特进行惩治,则说明沙特对美国的“外交绑架”已然极深。以此观之,本次记者失踪案,也许将成为美国丧失中东控制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新闻推荐
这是10月18日在耶路撒冷拍摄的美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新华社/法新美国国务院18日宣布,美驻耶路撒冷总领馆将并入美驻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