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另一个名字

淄博日报 2018-10-20 01:01 大字

□司丽莎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记得这是我在大学图书馆翻看杂志时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至今不能忘却。

长大后,走进大学,才知道了图书馆的模样;长大后,拿出大部分薪水买书,想把自己的家变成小小的图书馆;长大后,从老庄到卢梭,从路遥到川端康成,也不再是那么的陌生。

始终觉得图书馆除了是看书、借书的地方,更是让心静下来的地方。走进图书馆,或事先检索,“千辛万苦”找到目标书目;或随手拿起一本书,随意翻阅;或只是顺着一排排的书架,看书名、看作者,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

细腻的文笔往往会深入人心。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描写离家出走的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在深深的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城市,那里有座美妙的图书馆;在宫崎骏的作品《侧耳倾听》中,小女孩月岛雯去往图书馆的场景、以及在图书馆拼命读书的样子都是那么地积极向上。于是,我常常会把图书馆与这些美好联系起来,仿佛只要走进图书馆,便在积极的生活,在美妙的生活,在有追求的生活,在作为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活着。

大学毕业已经三年,各种考试、各种琐事让自己疲于应付,我便几乎没有再怎么读书。也曾在一个假日看着手机里的地图去找县里的图书馆。然而,却在终于找到之后,被门卫大爷告知假期不开馆,那次之后也就再没有去过。学生时代也越来越远,刚毕业的时候仿佛还能感到古人讲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可是,渐渐的这种感觉也没有了,日复一日,脑袋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

前几天,偶然得知单位居然还有一个流动图书馆。便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要去看看,虽然内心还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也不指望能找到什么好书。但是无论大小,能有一个图书馆已经很不错了。走进一看,果然只有小小的一间,除去带窗户的一面墙,靠着其他的三面墙有三排书架,上面摆满了书。围着小屋逛了一圈,选了《庐隐自传》、《季羡林人生沉思录》。准备走时,居然在一排书架最底层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记得大学时,至少有两位老师给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也去图书馆找过,没有找到,只得匆匆作罢,但还是一直记得有这么一本书,一本应该是很值得读的书,没想到却是在这个小小的流动图书馆与她不期而遇。

为有这个图书馆,为找到了这本书,而使在远离家乡的我高兴了好几天,也对单位陡然生出了莫名的归属感。也许就是因为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就是天堂的另一个名字啊!

新闻推荐

美媒指沙特王储“保镖”熟悉卡舒吉案 四张照片证其在土行踪

今年上半年曾陪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出访多国的沙特情报官员及前外交官马希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穆特拉比(Ma...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