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奖有力竞争者阿摩司·奥兹作品《朋友之间》一个不该孤独的地方存在的孤独

济南时报 2018-10-14 14:12 大字

□本报记者 钱欢青

五十多岁的鳏夫发现风华正茂的女儿被自己的挚友“诱拐”了;步入中年的基布兹领袖,面对曾经的暗恋对象,心中依然会泛起涟漪;男女之间的情愫让一些人互相靠近,也让另一些人匆忙逃遁,比如单身汉兹维,笨拙倔强地阻止着友情转为恋情,却伤透了朋友的心……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朋友之间》,这本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奖有力竞争者阿摩司·奥兹的作品,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传奇的以色列,神秘的基布兹,奥兹用八个短篇,意味深长地呈现了一个不该孤独的地方存在的孤独。

发生在基布兹的情仇爱恨

《朋友之间》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基布兹。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基布兹,基布兹(Kibbutz)的字面意思是“聚集、聚居”,是以色列一种以农耕为主的共同体。20世纪初由第二次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的拓荒者创建。基布兹在以色列国家的创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布兹成员不仅开荒种地,而且组织了各种军事武装,抵御当地阿拉伯居民和贝督因游牧民族的侵袭,并积极参与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为保卫新建的犹太国家献身。到1950年代以色列建国后,基布兹人口已达六万五千人,约占整个国家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五。基布兹就像一个乌托邦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公有,大家从事不同的农业劳动,一起在集体食堂吃饭,儿童们住在集体宿舍,统一抚养。在基布兹,犹太人不仅在形式上有了归属感,而且有了找到家,找到爱,找到关怀之感。

在《朋友之间》中,奥兹重返少年时代曾经给他无限力量的基布兹,抒写那里的情仇爱恨、变迁和矛盾,作家称它是关于人性的一座终极大学:“我在基布兹生活了三十多年,虽然二十七年前我离开了那儿,但至今仍然会一再做梦回去,而且每周至少会做一次这样的梦。这个信号告诉我是时候远远地回顾一下1950年代的基布兹了,那时我十五岁,第一次到基布兹,想要开启新生活。在《朋友之间》里,我尝试着不带怀旧色彩地观察基布兹,不带愤怒,而是力求精确,满怀同情。”

基布兹生活充满了伤心与希望,奥兹总是能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探讨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朋友与敌人之间不确定的关系。举重若轻的八个短篇,写出了基布兹中的人和人的关系,独立却相连的故事,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难能可贵地呈现了作家在温情回望与历史反思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丰富的生活和人性的细节。

人与人之间,那么近,那么远

奥兹笔下的基布兹,当然不仅仅是表现这种社会组织本身,他要写的,是“一个不该孤独的地方存在的孤独”,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男女之间,那种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关系。

书中的第一篇《挪威国王》,写的其实是基布兹的园丁兹维,一个五十五岁左右、身材矮小的单身汉,他喜欢散布坏消息:地震、飞机失事、楼房坍塌、火灾、发大水……他总是最先知道哪位名人去世,并把消息告诉整个基布兹,这位孤独的“死亡天使”每天傍晚会和露娜聊天,露娜的丈夫几年前服预备役时在加沙被杀。兹维拒绝与包括露娜在内的任何人发生肢体接触,当露娜触犯这一禁忌后,他不再与之见面,露娜十分伤心,最后离开了基布兹。兹维禁止别人触碰的行为貌似个人习惯,实际上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情境,就像有一次聊天,露娜问兹维:“你为什么把世上的伤心事都扛到自己肩上呢?”兹维回答:“对生活中的残酷视而不见,在我看来,既愚蠢,又有罪。对生活中的残酷,我们几乎束手无策,但至少需要承认它。”

《挪威国王》呈现的,正是整本书的底色,那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隐秘角落里的孤独。《两个女人》中,奥丝娜特的丈夫搬去和阿丽埃拉一起生活了,在经过他们的房子时,奥丝娜特没有嫉妒,也不痛苦,“好像所有往事不是发生在她的身上,而是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不是发生在两个月前,而是发生在许多年前”。后来两个人通起信来,阿丽埃拉甚至在信中写:“我不想给你平添新的痛苦,恰恰相反:我现在想分担你的孤独,就像我想有那么一刻触摸他的孤独一样。”

同样孤独的,还有《世界语》中的温德伯格,他是大屠杀幸存者,尽管已经病得呼吸困难,依然不肯放弃修鞋的工作。他一直希望大家都掌握世界语,借以消除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冲突。小说最后,温德伯格撒手人寰。他没有子嗣,基布兹为他举办葬礼。众人散去后,只有邻居奥丝娜特独自留在墓地,而在人心的无尽孤独中,奥丝娜特对友谊的珍惜,对温德伯格的哀伤,如此动人。

无尽的孤独,零星的温暖,奥兹对人性弱点的洞察与怜悯,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深刻描摹,都意味深长。也因此,当读到《在夜晚》中夜巡的基布兹领袖汹涌起对暗恋对象的痴狂,却最终被暗夜吞没、抚平,《戴尔阿吉隆》中想要离开基布兹去意大利的约塔姆不擅说话,只会在闷热的房间感受“没有空气”的生活时,都让人心疼不已。

他探讨人性深处的渴望与欲求善良与阴暗

比较有意思的是,和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的形式类似,《朋友之间》的八个短篇,也是既可独立成篇,又可视为一个整体,只不过奈保尔笔下的那些人生活在一条名叫米格尔的大街上,奥兹笔下的这些人物则生活在基布兹。

如奥兹自己所说,《朋友之间》正是他对自己三十多年基布兹生活的深情回望。奥兹1939年出生在耶路撒冷,但十二岁那年其母自杀,一年后父亲再婚,十四岁的他决定离家前去胡尔达基布兹,并把姓氏从克劳斯纳改为奥兹,表明同以父亲家族为代表的耶路撒冷旧世界断绝关系。基布兹对于塑造奥兹的个人身份乃至以色列人的集体身份,对于成就作家奥兹及其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布兹不仅送奥兹前去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与文学,而且赋予他创作灵感,启迪他逐渐步入文学殿堂。奥兹夫妇在2016年访问北京时,夫人尼莉数次怀旧地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那是七十多年前她在帐篷中出生时的情形,显示出在20世纪30年代,基布兹的生活相当贫困。

无论身份、经历如何,出色的作家无一例外都善于挖掘普遍人性,奥兹曾在接受《朋友之间》的译者、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钟志清采访时表示:创建基布兹是个出色的理念,但“人不是神,人有其弱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自私与欲望拉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通过种种日常生活琐事,他探讨人性深处的渴望与欲求,善良与阴暗。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刊文:认同与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

建筑遗产并非仅是那些古老的遗址或遗迹,它是历史、现在,也是未来。20世纪建筑遗产包括所有风格和功能的建筑,如城市聚落,城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