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罗马帝国的兴亡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热”成了全球关键词。美国野火频发;日本将热浪定性为“自然灾害”;加拿大魁北克省高温导致数十人死亡;英国水库干涸,政府正在酝酿禁止居民使用水管浇花和洗车;连北极圈都突破了30摄氏度,令人为北极熊捏一把汗。
除了对个人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历史也给人类留下了许多警示故事:气候足以对社会造成冲击。
近日,《经济学人》介绍了一篇有关1500年前的干旱影响到罗马帝国稳定的论文。加拿大布洛克大学的科尼利厄斯·克里斯蒂安(Cornelius Christian)和圣方济各·泽维尔大学的利亚姆·埃尔伯恩(Liam Elbourne)在《经济学快报》(Economics Letters)上发文指出,罗马皇帝的在位时间与降雨模式强相关。
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年降雨量(蓝线)和罗马皇帝遇刺数量(红柱)变化情况。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降雨量(mm)。
他们假设,降水减少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导致粮食短缺,驻守帝国边疆的士兵食不果腹。此时,军队更有可能叛变,兵临宫门,刺杀皇帝。
历史上大约有25位罗马皇帝遇刺身亡,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研究人员收集了法国和德国东部对降雨敏感的橡树年轮数据,推出罗马帝国的降水量。他们发现,年降雨量每下降1个标准偏差(比平均下降20%),罗马皇帝在第二年被暗杀的概率就会增加0.11个标准差。
公元235年至285年的戈尔迪安王朝尤其动荡,26人在此期间登基,14人被刺杀。当然,军队挨饿并不是罗马皇帝覆灭的唯一原因,同期还出现了鼠疫肆虐、外敌入侵和经济萧条。
古罗马几乎没有长期储存粮食或灌溉庄稼的能力,1500年前的陈年往事似乎并无多少参考价值。然而,事实就是恶劣气候总会催化经济动荡,社会动乱,甚至内战。例如,苏丹内战和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的出现,都离不开干旱这个导火索。
《经济学人》评价道,1500年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极端天气事件,不管是不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都往往会加剧政治不稳定。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平壤8月6日电(记者程大雨)朝鲜《劳动新闻》6日刊发评论文章,批评美国国内近期掀起对朝制裁施压舆论风潮,指出朝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