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种哲学 阐释存在之谜 ——读《叔本华传》

成都晚报 2018-08-06 06:24 大字

《叔本华传》

(美)戴维·E.卡特赖特 著 何晓玲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赵青新(书评人)

阿图尔·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但泽(现在的波兰格旦斯克)一个显赫的富商家庭,1860年因肺炎病逝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早在1818年,30岁之时,叔本华就完成了哲学经典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他的哲学才华直到晚年,等到66岁之际方获公认。在被忽视的漫长岁月里,叔本华意志坚定、沉迷学问,他质疑人类的存在价值,通过哲学来阐释存在之谜,构建了一个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思想体系。

在这部《叔本华传》里,美国哲学家戴维·E.卡特赖特开篇就说叔本华是“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可见其影响力。这部61万字的大传,深入挖掘传主生平,分析学说发展和作品内涵,准确概括其人其作,堪称传记典范。

精神上的“唯我”是叔本华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藐视权威,开拓创新,不过保障他如此作为的一个重要事实,在于叔本华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他的学问与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这部传记的主线必须要从叔本华和家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纠葛入手。父亲海因里希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支持启蒙运动,信奉自由主义价值观。父亲离奇死亡(猜测可能是自杀,因长期病痛和抑郁症),留给青年叔本华一大笔遗产,以及父子两代同样对英法文化的热爱,还有那种丰富不羁的情绪化的性格。母亲约翰娜与父亲年龄相差悬殊,观念差异极大,两人不睦的关系导致了叔本华对恋爱、婚姻和女性的偏激看法。身为开放外向的女性,约翰娜是有名的作家,也是炙手可热的沙龙贵妇。妹妹阿黛勒是叔本华的知己,他们的交流和相互扶持构成了温馨友爱的生活场景。

因有这样的家庭环境,追求学问就成了叔本华的人生目的。面对19世纪动荡的欧洲局势,战火不时燃烧至家门口,对叔本华来讲,首先担心的仍是论文能否顺利完成。富庶家境所提供的旅游和交友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素质。对英语和英语文学的熟练掌握,帮助他避免了德语写作者常有的晦涩,清晰简练的行文是他后来扬名的重要原因。1813年,叔本华完成了第一部著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颁发的哲学博士学位。另一部早期著作是1816年的《论视觉与色彩》,这部作品见证了叔本华与歌德的友谊,两人的交往建立在对视觉艺术和颜料研究以及对东方世界的共同兴趣之上。

本书不仅是传记,也是对叔本华作品的解读。重心当然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卡特赖特将其分作前言及阅读指南、认识论、自然的形而上学、艺术的形而上学、伦理的形而上学,层层分解。这部里程碑著作的核心是有关“意志”的概念。叔本华认为世界具有两面性,一个是“表象”的或事物在经验中向我们呈现的那个世界;另一个是“意志”的世界。它既不是任何形式的思想或意识,也不将事物导向任何理性的目的。它是世界的本原,“一旦我成为完全的、彻底的认识主体”,那么,表象的世界就成了“物自体”即“生命意志”的感知对象。叔本华并以此尖刻批评乐观主义,他援引彼特拉克的诗句,“一千种欢愉都弥补不了一种痛苦”,解释生命的悲凉本质和他对世界的认识。冲突、痛苦和死亡是意志所掌控的生命既普遍又不可避免的特征。叔本华明确表达了他那有着形而上学基础的悲观主义哲学,从而废黜了理性权威,他高调地宣扬:“我哲学的全部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亦即: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他人生的后半部分,不断继续扩充这一理念。

叔本华的学说与当时那种“人定胜天”“人是万物的主宰”的主流思潮格格不入。这部代表作籍籍无名,首次印刷就沦为了库存滞销书,之所以重见天日,是因为晚年时期的几部作品,尤其是出版于1851年的《附录与补遗》,引起了知识界对他的争论和热情。随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第三版的相继问世,欧洲学者开始为这位“忧郁天才”的哲学着迷,后来被瓦格纳、尼采、维特根斯坦等人吸收发扬,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新闻推荐

遭无人机“暗杀”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躲过一劫 目前已逮捕数人 指认委内瑞拉国内外势力合谋行刺

8月4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安全人员保护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新华社发■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4日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