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驻印度支那,才真正逼急了美国
对于地理、经济环境得天独厚的美国来说,想把它逼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近现代史上,美国真正在和平时期跟某国“急眼”只有一次,那就是1941年7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梳理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你会明白,把美国逼急可一点都不好玩。
时间回到1941年年初,当时,美国对日本在东亚肆意侵略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当时罗斯福总统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是个对日本的铁杆“鹰派”,此公几乎每周都要谴责一下日本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累累暴行,威胁要断绝对日贸易。
奇怪的是,虽然赫尔屡放狠话,但美国对日贸易却照常进行,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原油和废钢铁成为日本赖以维持其工业运转的主渠道。仅原油一项,日本每年就从美国进口约300万吨,占其总消耗量的90%。按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的话说,没了美国的原油,日本海军就是大洋上任人宰割的稻草人。
美国人明明把着日本人的命根,但就是不掐断,天长日久,反而让日本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美国不敢跟日本撕破脸,于是下至媒体上至政府都开始说昏话,东条英机的小喽啰,曾经当过日本驻美武官的佐藤贤了就拍着胸脯保证说:“美国人的精神意志很薄弱,国家体制缺乏凝聚力,不敢与日本一战。”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军国主义者当然更加有恃无恐,他们很自然地盯上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这块“肥肉”。当时法国在欧战中已向德国投降,日本人觉得自己作为德国在远东的盟友,接收法属印度支那顺理成章。更关键的是,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日本距离富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偏巧荷兰当时也是德国的手下败将。在日本人的算盘里,如果接收法属印度支那顺利,下一步就是照葫芦画瓢接收荷属东印度,一旦占领了后者,日本就不用担心美国再用石油对其“卡脖子”了。
于是,1941年7月,日本打着与维希法国“共管”的名义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孰料,这边日军的屁股还没坐热,那边就传来了美国人震怒的消息。在罗斯福总统一周内两次召见日本驻美大使“谈话”无效后,美国于当年8月1日正式宣布对日本实施“禁运”,什么石油、废钢铁统统没有了。此外,美国还联合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冻结了日本的海外资产,彻底把日本的对外贸易封了个瓷实。
日本在获知美方这一态度之后真的慌了神,时任首相的近卫文麿发表所谓“近卫呼吁”,几乎是以哀求的口吻乞求美国人放日本一马。而美国对此的回应则是“赫尔备忘录”,该备忘录给日本开出的价码是:日本必须立即退出包括满洲在内的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放弃在当地的所有一切权益,并退出德意日联盟。
对于当时已经被军国主义冲昏头脑的日本来说,这样一份苛刻的协议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到此为止,日美之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最终结局就已经敲定了。
日本对中国侵略那么多年美国都不吭声,对法属印度支那仅仅是进驻怎么就把美国逼急了?据美国国务卿赫尔后来回忆,原来,当时的美国一直在对日本实行“有限绥靖”政策,由于美国社会的主流关注点还在欧战,美国政府的战略也是先稳住日本,等到解决了欧洲问题再回头处理美日关系。因此,美国给日本画下的红线,就是不允许日本获得“石油自主”,以防止日本脱离美国控制。而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无疑踏过了这道红线,于是美国外交应急机制随即启动,日本被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与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多数帝国都热衷于领土扩张不同,美国操控世界的秘诀在于“掐命脉”——通过对一两个关键环节的垄断,牵制和操控各个区域强国,使其无法挑战美国的霸权。而想要挣脱美国的这种“霸权术”,就必然要冒逼急美国的风险。二战中的日本,在对这种后果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仅凭军国主义的狂妄和“美国不敢撕破脸”的自我催眠,就贸然对美国画下的红线发起挑战,结果自然撞得头破血流。
新闻推荐
各方反应据新华社电印度官员27日说,不承认美国向违反制裁伊朗禁令的国家施加“连带制裁”。同一天,土耳其官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