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续命2040 美海军面临空防危机①
在物价飞涨的当下,给老旧军机延寿不仅是第三世界国家倾向的选择,就连现今的军事霸主美国也不得不“从善如流”。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日前报道,“随着对手们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如俄罗斯的苏-57和中国的歼-20——相继问世,美国海军当前在努力研发并部署可以挫败上述战斗机的新战力。”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种所谓“新战力”竟然指的是波音公司的新型F/A-18E/F“超级大黄蜂”Block3型战斗机。
《国家利益》是在开玩笑吗?用“缝缝补补又十年”的“超级大黄蜂”挫败苏-57和歼20?说好的F-35C去哪儿了?
配角抢戏
2006年9月22日,22架F-14“雄猫”整齐排列在弗吉尼亚州海军航空站,但没有发动机的轰鸣。战机面前,大约3000名前F-14飞行员、机械师和生产员工向最后一批“雄猫”告别。这一天没有飞行表演——F-14的最后一次飞行已经在两个月前的7月28日谢幕,而它最后一次作战任务则是在当年2月8日的伊拉克上空。
美国海军的重型战斗机时代就此终结。
技术在发展,航空母舰的综合作战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讽刺的是,美国超级航母的远程防空能力却被相对削弱。作为F-14退役后美国海军目前唯一可用的舰载固定翼作战飞机,在《国家利益》眼中可以挫败苏-57和歼20的“超级大黄蜂”却肯定算不上代表未来的新鲜玩意儿,这款双发中型战斗机的基本型早在1980年就上舰服役了。在此之后,以当时美国海军唯一多用途战斗机的身份,F/A-18一直是F-14和A-6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期F/A-18的对地攻击能力不如A-6 “入侵者”重型舰载攻击机,而截击性能又远逊于“雄猫”。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冷战仍然继续,按照最初的剧本,美国海军本来计划采购F-22“猛禽”重型战斗机的海军型取代F-14,再用A-12重型隐身舰载攻击机替代A-6E,这就好比足球场上的“对位换人”。然而,这两种隐身战机的研发难度、时间和采购价格都超出预期,五角大楼不得已命令美国海军考虑采购F/A-18“大黄蜂”发展型,作为F-22舰载型和A-12服役前的过渡机型——注意,仅仅是“过渡机型”。这就是后来F/A-18E/F的前身“大黄蜂2000”。
为美国海军筹划的舰载型F-22想象图。飞机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但由于经费原因,该项目最终下马。
“大黄蜂2000”于1987年正式立项。该项目开始时优先级很低,并一度徘徊在被取消的边缘。不过,冷战结束救了“超级大黄蜂”一命,F-22海军型和A-12一夜之间失去了对手,高性价比的“大黄蜂2000”反倒更受青睐。1991年1月7日,陷入研发困境和预算泥潭的通用动力/麦道A-12“复仇者”2计划终被取消,F-22海军型也随之西去。精明的麦道(现已并入波音)立即提出让同样由自己研制的“大黄蜂2000”作为替代方案。美国海军随后在1992年5月12日发表了启动该项目的正式声明。
从“大黄蜂2000”到“超级大黄蜂”
在研发之初,“大黄蜂2000”的最重要设计目标是将“大黄蜂”的航程提高40%,而航程一直被认为是“大黄蜂”的最大短板。另外该机还需要改进“大黄蜂”在载荷和带弹反舰能力上的不足,同时成为能够兼容新技术的21世纪平台。
通过加大机翼和延长机身,经“大黄蜂2000”项目发展而来的F/A-18E/F比原先的F/A-18C/D多装了1360公斤燃油,这意味着载油量增加33%。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时,F/A-18E/F将挂载4枚AIM-120中距拦射弹和2枚AIM-9格斗弹,加挂副油箱后可在距离航母740公里的战区滞空71分钟。多出的两个翼下挂架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提升到8吨的载弹量。而该机的正常起飞重量也增加足有5吨之多。
动力系统方面,F/A-18E/F采用两台通用F414-GE-400发动机。F414是F/A-18C/D上的F404派生型,最大推力增加35%。该发动机是围绕A-12的F412核心机而研制的双轴涡扇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借鉴了为YF-22/YF-23设计的通用电气YF120(在与普惠F119的竞争中失败),使最大推力增加到9929公斤。此外,由于将传统D形进气口换成了进气效果和隐身性能更好的加莱特进气口,F/A-18E/F进气量增加了18%。这让该机拥有更好的超声速性能。
F/A-18E/F采用了有限隐身技术,尤其是在机翼前缘采用碳纤维蒙皮,在机身关键区域涂有吸波涂料。另外,维护口盖和起落架舱门都是菱形或锯齿状边缘,以减少反射。
从2007年开始生产的F/A-18E/F引入了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不过由于机头可提供的空间有限,AN/APG-79的天线直径不足,导致其最大探测距离只有约180公里。不过AN/APG-79的多目标拦截能力却很惊人,该雷达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引导AIM-120导弹攻击其中的8个。虽然“超级大黄蜂”执行空优任务时一般只携带4枚主动雷达中距弹,但如果在截击任务中有需要,该机可以在机翼内侧的4个挂架上挂载AIM-120双联发射轨,也就是说单架战斗机完全可以满载8枚中距弹同时拦截8个视距外目标。此外,该型机还装备有JHMCS头盔瞄准具,从而提高了飞行员在视距内格斗时锁定目标的概率。
1999年11月17日,作为舰队战备中队的VFA-122接收了首批完成作战评估的7架“超级大黄蜂”,这标志后者正式服役。VF-115中队的“超级大黄蜂”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中首次参加实战。该中队随后还参加了“自由伊拉克”行动。不过,虽然上述轰炸任务均圆满完成,但“超级大黄蜂”作为美国海军目前唯一肩扛制空及舰队远程对空截击重任的机型(实际上却只是兼职),其空战能力却从没有机会得到验证。
“大黄蜂”战机小规模的升级改进其实一直未停止。图为“先进超级大黄蜂”版本的战机在2013年进行试飞,由图可见战机的副油箱和机载武器有了变化。
如何“挫败”苏-57和歼20?
从《国家利益》的相关报道来看,升级至Block3版本的F/A-18E/F未来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担纲航母舰载战斗机主力。从2006年算起,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超级大黄蜂时代”很可能长达20多年,已经足以构成一代新机的服役期——这还不算各型“大黄蜂”早期作为配角搭档F-14的历史。换言之,在F-35C因各种原因迟迟不能批量装备部队的前提下,再将“超级大黄蜂”定义为所谓“过渡机型”是可笑的。
目前已公开的信息表明,F/A-18E/F Block3将重点提升航电系统的性能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可以确定的是,其将配备AN/ASG-34 Block2红外搜索与跟踪吊舱、分布式目标处理器网络(DTP-N)计算机、以及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TTNT)数据链。而当DTP-N和TTNT与AN/ASG-34 Block2型吊舱实现融合后,美国海军即用两架Block3型“超级大黄蜂”组成的基本战术单元在视距外拦截敌方隐身战机。这种能力是目前仅依靠自身AN/APG-79机载雷达作战的Block2型“超级大黄蜂”所不具备的。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在技术上,F/A-18E/F Block3的针对性改进主要着眼于拦截敌方的隐身目标。其动机则是美国海军看到潜在对手的空权力量正在逐步隐身化的趋势,尤其是苏-57和歼20所带来的现实威胁。
按照当前计划,首批6架全新Block3型“超级大黄蜂”的生产工作将于2018财年启动,到2019年,波音公司的F/A-18生产线将全部转向生产这种“终极大黄蜂”。美国海军舰载机部队将于2020年开始接收首批可用于作战的该型机,并在2022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此外,自2022年起,波音公司将启动现役Block2型“超级大黄蜂”升级至Block3型的工作。到2024年,美国海军打算将全部500余架Block2型“超级大黄蜂”升级至Block3版本,并另外生产116架全新的Block3型战机。
“闪电”2或被边缘化
尽管看起来“野心勃勃”,但美国海军的这个“超级大黄蜂”升级换装方案却有诸多让人费解之处。如果上述计划全部完成,到2024年,美国海军(应该也包括陆战队)将装备近700架F/A-18E/F Block3型战斗机。即便其水面舰队仍能维持10艘在役航母的规模,按照现有每支航母舰载机联队配备4个中队,即48架固定翼作战飞机的编制,10艘航母最多也只需要480架战斗机。当然,陆战队航空兵和训练部队仍需要一些战斗机,海军航空兵也要保有部分战斗机“库存”。但无论如何,上述计划都很可能意味着至少到2028年,美国海军的F-35C“闪电”2都几乎不可能形成规模化作战能力,因为美国海军的超级航母根本就没有为“闪电”2预留足够的舰载机配额。
可以合理推测,到2028年,最早从Block2型升级而来的Block3型“超级大黄蜂”将已服役5年左右(不包括升级前的服役期)。考虑到机体老化等因素,这批战斗机将陆续退出现役,其所让出的舰载战斗机编制配额将逐渐由F-35C填充——此时距离以色列空军的F-35A投入叙利亚实战已有10年之久。按照目前公布的时间表,“超级大黄蜂”将在2040年全部退役。换言之,预计从2028年至2040年,“超级大黄蜂”将和“闪电”2(可能还包括无人攻击机)共同组成美国航母舰载机联队的打击力量。而“超级大黄蜂”是不是真能在2040年全部退役?F-35C又是不是真能从2028年开始逐渐成为主力?由于距现在还为时尚远,期间仍充满了各种未知变数。
F-35C战机在2014年就完成了着舰试验,但由于各种问题迟迟未能形成实际战力。
其实对美国海军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无奈的方案,一点儿都不“雄心勃勃”。与此前“雄猫”+“大黄蜂”+“入侵者”(一度还包括A-7攻击机)的组合不同,“超级大黄蜂”和“闪电”2均可归于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范畴,其可执行的任务基本是重合的,并不需要明确分工。且无论“大黄蜂”改进到什么版本,其作战能力都不可能超越“闪电”2。因此,仅从技术和部队实际作战需求来看,如果F-35C能够迅速批量服役,那么“超级大黄蜂”就没有深入改进甚至长期服役的必要。
但美国海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这或许是因为海军的采购预算不足以支持快速大规模换装F-35C,也或许是美国海军对F-35C的技术成熟度和作战能力缺乏信心,当然很可能兼而有之。目前看来,特朗普刚上任时在推特上宣称可能彻底放弃“闪电”2,用“超级大黄蜂”取而代之的言论也并非只是为了吓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技术与预算的窘境面前,美国海军似乎正“温柔”地变相兑现总统的推特宣言。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美国近期正在酝酿针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措施,与俄罗斯合作的欧洲公司可能成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