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混蛋”能引起战争,你信吗?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刚出资源的小语种电影——《羞辱》。
《羞辱》
The Insult
导演:齐德·多尔里
编剧:齐德·多尔里 / 乔埃尔·图玛
主演:阿德尔·卡拉姆 / 卡梅尔·巴沙 / 卡米尔·萨拉米
类型:剧情
上映:2017-08-31(威尼斯电影节)/ 2017-09-14(黎巴嫩)
影片在今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导演齐德·多尔里凭该片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
这是他的第四部剧情长片,豆瓣得分8.1,
烂番茄分数也不错 。
故事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发生一次小摩擦,但因为彼此都不肯退让而走向法庭。
中东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使得个体矛盾愤而上升至家国民族矛盾。也就是说,这不再只是一场简单的民事纠纷案件,而是事关大局的政治案件。
托尼·汉纳和亚西尔·萨拉玛同居住在黎巴嫩的贝鲁特。托尼是本地一名信仰基督教的汽车修理工,亚西尔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工程师,他的另一个敏感身份是巴勒斯坦难民。
有一天托尼在阳台给植物浇水,不小心洒到了楼下正在工作的亚西尔身上。后者发现他的水管违规,于是上门提出建议。
托尼非常不配合,亚西尔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整修。这引起了托尼的愤怒并砸掉水管,同样愤怒的亚西尔便骂了一句:混蛋!
矛盾就从这里开始,双方都不退让,一直闹上法庭。
不论是从地理范围还是电影角度来看,黎巴嫩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要想了解此片,必须要知道有关黎巴嫩这个国家的一些政治和历史背景。
中东地区的复杂和战乱大家都有所耳闻,黎巴嫩作为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个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共同组成的国家,其民族和宗教矛盾一直难以调和。
另一方面,国外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导致大量巴勒斯坦难民逃往黎巴嫩,原本混乱的国情更是乱上加乱。
电影的剧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表面上看似是托尼和亚西尔的矛盾,背后实则是两个国家、民族和信仰之间的争斗。
影片一共经历了六次庭审。随着庭审的深入,剧情逐步推向高潮,国内矛盾也走向白热化。
第一次庭审,双方没有请律师。托尼执着于对方使用言语侮辱自己,应该道歉,甚至不惜打断逾越法官。被惹恼的法官最后判定亚西尔无罪释放。
第二次庭审,双方都有律师保驾护航。有意思的是,两个律师是父女关系。
父亲有严重的民族仇视情绪,坚定要维护黎巴嫩本土人民的权益,女儿则站在了亚西尔的立场,认为原则上亚西尔是一个好人。
这场辩论的矛盾点继续扩张到双方家庭的隐私,进而上升至国族,巴勒斯坦与黎巴嫩之间的冲突。
第三次庭审,直接对准个体背后代表的民族尊严。关于“侮辱”二字所代表的含义,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国内的宗教矛盾也随之变得激烈。
第四次庭审,聚焦言论自由、暴力不该被滥用的问题。托尼方执着于亚西尔的巴勒斯坦难民身份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所在,这引起巴勒斯坦人的不满,谴责基督徒是以色列人的走狗。庭内吵成一片,庭外民情愤怒。
事态超出托尼的控制和想象,连总统不得不出面调停两人矛盾。托尼依然对调解的结果不满,认为所有人都在袒护巴勒斯坦难民。
第五次庭审,是剧中的小高潮,律师父亲揭露托尼其实也是受害者,是黎巴嫩本土历史创伤遗留问题的受害者。
当所有人对国外难民投以同情的目光,而在国内也有国民因为历史上大屠杀,身心受伤却无从排遣。历史遗留问题造就的民族仇恨,应该得以理解。
过去隐藏多年的历史伤疤被揭开,所有人开始重新思索这桩案件。当局者托尼和亚西尔也从一开始的冲动冷静下来。事态严重到这样的地步,已经背离二人的初衷。
在最后一次庭审上,律师父女也不再强调和纠缠对方的过错和问题。站在历史角度,正如其父所说,最重要的是没有人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双方同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道歉不应该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文明的体现。
最终的宣判结果是亚西尔无罪释放。至此托尼与亚西尔实现个人和解、律师父女关系得到缓和,而巴勒斯坦人民在黎巴嫩的地位也将可能改变。
电影的剧作结构完整,从个人冲突走向家国矛盾,最后回归人性自我审视,形成闭合的回环结构。“好莱坞式”的理想结尾,民族矛盾的缓和立足在个体和解上。
《羞辱》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体层面窥见民族问题,探讨了战争、宗教、信仰、人性等多个议题。场景集中在几场庭审,大段的台词去除说教意味,呈现的是中东地区一直以来存在的国族和宗教矛盾,并揭露历史遗留问题的创痛。
虽然几场人物态度转变的戏份有些刻意,但整体结构和节奏把握得不错,主角之一亚西尔的扮演者卡梅尔·巴沙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沃尔皮杯的最佳男演员奖。
对有些国家来说,政治是绕不开的话题。《羞辱》中呈现的这些或个人或国家的问题,在当下语境,非常值得思考。
微博:@藤井树观影团2011
公号:藤井树观影团
新闻推荐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个火车站售卖鸡鸭的小贩将鸡鸭装进箩筐,然后用头顶着它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任由鸡鸭在头顶骚动也能纹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