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的桥

川江都市报 2018-04-03 13:40 大字

普林西普桥

◎ 陈大刚

作者陈大刚目前已经游历世界近30个国家,其中包括亚洲的印度、日本、韩国、柬埔寨,欧洲的俄罗斯、希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非洲的埃及、南非,美洲的美国、巴西、阿根廷,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国家。并一一写出了这些国家所涉的相关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作者个性化感悟与思考的游记体散文。

啊!朋友再见!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这首歌是南斯拉夫最早传入中国的电影《桥》的插曲,上世纪80年代曾广为传唱,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特殊记忆。此次前往波黑,就曾想去“朝拜”电影中的“桥”,没想到阴差阳错的却是莫斯塔尔桥。让我还没想到的是,到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居然又遇到了一座桥,而且,这座桥比莫斯塔尔桥更叫人揪心。

萨拉热窝的这种“安排”,打破了我之前的旅游预期——我到萨拉热窝的本心,是想还原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情景。上世纪80年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紧跟着《桥》“跑”到了中国,它的情节设置、表现手法、人物塑造,让人大开眼界。萨拉热窝沾了这光,像“明星”一样风靡了整个中国。那时,所有巴尔干半岛国家城市的名气都没有它大,甚至希腊首都雅典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都要甘拜下风。

我站在萨拉热窝城狄那里克山上,可以鸟瞰整个城市,看到米利亚兹卡河在阳光下从城市中蜿蜒流向远方。尤其是电影中的钟楼、铜匠街、清真寺、教堂,依稀在目。下山后,专门去了巴什察尔希亚大街,也就是电影里钟表匠牺牲时,一群鸽子飞向天空的清真寺广场。广场上的老城地标“塞比利”——那个形状独特的喷泉亭子还在。如同电影中一样,广场上真有成群的鸽子与游人嬉戏。

铜匠街就在广场边上,一家挨着一家,不只是铜匠铺,还有银匠铺、锡匠铺、铁匠铺——萨拉热窝是500年前在土耳其人手中开始兴旺的,他们将银匠、铁匠的手艺带到了这座城市。人走在这条街上,听着那铺子里传出的“叮当”声,不自觉地又进入了电影中的场景——瓦尔特正率着他的战友们撤离清真寺,如同武林高手一样从一个圆屋顶跳到另一个圆屋顶,最后躲进了铜匠街。德军一路追赶过来,铺子里的伙计们仿佛约好了一般,纷纷拿起榔头敲打,“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伏彼起,汇成巨大的声浪,搞得德军找不着北……

还是从电影情节回到那座让人揪心的桥。桥有三个名字,本名“拉丁桥”,南斯拉夫立国后曾用名“普林西普桥”,现在又多了一个别名“斐迪南桥”。

拉丁桥于1798年就在米利亚兹卡河上了“户口”。只是外形长相太一般,也就3个普通的桥墩,4个同样普通的桥孔。桥下的米利亚兹卡河也是同样的稀松平常,河面不宽,也就30来米;水量也不大,人可踩着水过河。拿它与莫斯塔尔桥相比,就相当于拿一个县城级别的歌手同举国风靡的歌星相比。但就是这样一座语不惊人貌不出众的桥,居然成了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绳——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响应推翻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从拉丁桥边射出了两颗子弹,结果了奥匈帝国“钦差大臣”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由此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是人类发明枪支之后,迄今为止最牛的两颗子弹,随后又“命中”了100万塞尔维亚人和1200万卷入战火中的人。普林西普这个不满20岁,患有肺结核的青年,战后成了响当当的民族英雄,在桥边为他“树碑立传”,“拉丁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

新闻推荐

约翰·罗斯金:赤子孤独了 会创造一个世界

十九世纪英国的前卫画派“前拉斐尔兄弟会”,始于牛津。该画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兄弟会成员米莱所作的一幅肖像画《约翰·罗斯金》。画中一位临风立于瀑布边的男子,就是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