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姑娘”,一桩科学史上的奇案
1928年3月末,在一个寒冷的雨夜里,一具已经入土5年的美国女孩的尸骨被开棺验尸。死者名叫艾米丽·马基亚(史称“镭姑娘”),去世时刚满25岁。当棺木打开时,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了一片惊呼,因为他们惊奇地看到,死者的遗骨居然隐约地发出荧光。
这不是一个鬼故事,相反,这是一桩已经被忘却的科学史上的奇案——一个有关人类怎样“科学花样作死”的故事。
1910年,居里夫人第一次用电解氯化镭的方式制成了纯净的金属镭。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人们惊叹于它发出射线的神奇,尤其是X光机在一战的战场治疗中大显身手之后,公众对于镭的崇拜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虽然居里夫人曾经提醒“这种新元素并不熟悉,需要谨慎”,但这一理性的声音很快就被商人们的夸大宣传所掩盖——当时的舆论将镭所发出的辐射称为“天使射线”,各色含镭产品被相继推出,一场令后世哭笑不得的“镭狂欢”开始了。
首先被推出的是含镭的化妆品。居里夫人在实验中部分皮肤曾因受到过量放射而坏死、脱落、长出新皮,于是,一些“发明家”立刻听风就是雨,在化妆品中加入镭,并声称该化妆品有返老还童、令皮肤焕发第二春的神奇功效。一时间,镭化妆品成了时尚宠儿,时髦女士都以脸上涂镭为荣,镭粉底、镭口红几度卖到断货。
于是又有不良商家举一反三,发明了含镭的牙膏,声称该牙膏具有杀菌(这倒是真的)、漂白牙齿的功效,结果同样供不应求。玩具商们也不甘落后,推出了“放射玩具”,一经推出立刻成为富人孩子的最爱,就连哥伦比亚大学也购买了五套,作为炫酷的物理实验器材。
美国还有厂商推出了含镭巧克力,让消费者干脆把镭吃进肚里“保健”。医院甚至酒吧里新增了“镭水”,供患者和酒客们品用。类似的还有含镭面包、含镭冰激凌等等,不一而足。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商家们还发明了含镭内裤、含镭避孕套这样的私密产品,至于其原因,除了被吹嘘能够“壮阳”外,还因为镭在无光线的情况下会发出淡淡的荧光,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找到它们。
前文提到的那位可怜的“镭姑娘”,正是这场狂欢的牺牲品。艾米丽生前在“美国镭公司”工作了四年,负责给手表表盘和指针涂上含镭的夜光颜料,为了在细小的零件上涂准位置,她总是习惯性地用舌头舔一下毛笔尖。1921年,也就是她在镭公司的最后一年,她突然体重下降,关节疼痛,丧失工作能力的艾米丽很快被辞退。第二年,艾米丽的下巴几乎脱落,接着是严重的贫血,和不断地吐血。1923年,艾米丽停止了呼吸,由于厂方的压力和当时医学对放射危害认识的不足,她的死亡报告上写的死因居然是胃溃疡。
所幸,美国新泽西州一位法医哈里森·马特兰在报纸上注意到了这桩离奇死亡案,富于正义感的他主动要求对艾米丽进行尸检。马特兰被放射性元素对艾米丽造成的伤害震惊了,半年后,一份《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未知危害》报告展现在公众面前,一些受害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出现怪病的病因,开始了诉讼。
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司法体制下,零星的个体很难对抗财大气粗的大企业,尚没把放射性危害研究清楚的医学界也无法提供铁证如山的证据,而受害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官司似乎就要不了了之了。
关键时刻,一个出人意料的神转折出现了。当时,一位百万富翁在医生的推荐下每天喝镭水“保健”,数年内喝下的上千瓶镭水最终要了这位富翁的命。死前,他立下遗嘱,捐出自己的万贯家财成立基金要把问题追查明白。在这笔钱的支持下,对放射性元素危害的研究终于冲破大公司的阻碍全面展开。铁证如山面前,“美国镭公司”等一批企业终于低头认错。
“如果我得到了赔偿,我可以给自己的葬礼多买点玫瑰花吗?”这是一位受害女孩在诉讼中对律师说的话,时至今日,读来仍令人心酸。
新闻推荐
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3月22日发布安全提示,提醒中国公民近期应谨慎前往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及附近居民岛,赴旅游岛的中国公民应注意安全。安全提示说,请在马中国公民和机构加强安全防范,避免前往人群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