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瑞士的浓缩书 最近悄然在国内流行 有人亲身体验,速读了两本

成都商报 2018-03-11 03:28 大字

编者按

身边喜欢买书的朋友们,最近都不约而同地哀叹:纸质书变得更贵了!

前两年买书,尤其是在常年打折的购书网站上,大多都是二三十元一本,然而从去年底到今年,包括我自己都惊讶地发现:很多新书的价格,动辄就是七八十元一本,还是打了点儿折的价格。与出版社的朋友聊起,这才了解到纸价上涨的背景。

同时,在搜索相关资料的同时,一个新鲜名词“浓缩书”也出现在眼前。这个名词和概念的原创是瑞士,他们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getAbstract,近年来国内也有相关机构与其合作,推广其概念和产品。

通过将一本书的完整内容压缩成少量“干货”,方便没有足够时间阅读或想要大致了解一本书内容的读者们。对于这种新方式,阅读者们的感受也各有不同。

个人态度

阅读一本“浓缩书”就像浏览剧情梗概

文/茜羽

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的发展,纸质书似乎身不由己地走向“奢侈化”。除去书本自身的价格,它在爱书人家中所占据的空间,也因房价一并变得愈发昂贵。

除了精挑细选,尽量让购入的每一本书都值得收藏之外,电子书当然也是有益又环保的补充。我最喜欢PDF版,在电脑上看,比在Kindle上看mobi文档更有感觉,因为有排版,很多还是彩色的,更贴近看纸书。

至于浓缩书,我一开始并不感兴趣。

首先,这种浓缩书,如果不是作者亲自浓缩的,那么可能会有理解上的错误,或者是和作者的原意图不同。其次,就算他们写对了,也可能是不完整的。可能书中有一些重点,但没有被浓缩进去。这种书很可能会限制我对原书的理解,如果一开始就看浓缩书,可能思路就会被带得“跑偏”,即使看原书也矫正不回来了。

不过,那天在浓缩书的网站上看到有免费试读的时候,我还是好奇地点进去试读了两本。同时我也注意到:我在页面上看到的几本推荐浓缩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偏方法类和说明类,诸如时间管理啊、自我激励啊、情商提升啊这种的。

这种类型的书不在少数,我之前买过一些,渐渐发现很多书翻了上百页看下来,其实也就说了那么一两个实质性的道理,这种类型的书,确实适合“浓缩”一下。

总之,阅读一个浓缩书的文本,感觉很像是看电视剧的剧情梗概,如果只是想要了解一下主要内容,完全可以,如果想要享受情感的细节,肯定还是要看原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浓缩书不适合文学作品。

最后还想说的是,如果将阅读浓缩书比作站在书店里,从书架上随手取下一本感兴趣的书,粗略翻看的话,后者显然会带给我更多喜悦感。而且,对于一位有经验的阅读者来说,短短一分钟的随手翻阅,比认真看半个小时的浓缩书,其实获取信息更有效率。

试读体验

免费注册后 我看了两本浓缩书 第二本印象很深

文/柯络衣

在了解到浓缩书这个概念后,我还真的很快找到了“getAbstract”的网站,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有了中文版,页面很清爽。

按照英文字面来翻译,“getAbstract”就是“摘要”的意思。摘要意味着什么,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对整本书/作品核心思想的概括。

看到页面上说,只要用电子邮箱注册,就可以享受72小时免费阅读。立刻好奇地一试。

随后,我选了以下两本书,看看专业人士是如何“浓缩”的。篇幅所限,在此发布的是“浓缩后的摘要”,文字量只有浓缩书的十分之一。两本浓缩书全部读完,大约耗时25分钟,可以说确实很省时省力。

《偷走快乐的五大盗贼》

作者:约翰·佐依

“快乐并不需要我们去寻找,只要我们不阻拦其来临就行。”

导读荐语:

领导力培训专家约翰·伊佐认为,愉悦与快乐是每个人该有的自然状态。在一次8个月的假期里,他走上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之路,并在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住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偷走人们快乐的“五大盗贼”——“控制、自负、觊觎、消费和安逸”。

要点速记:

真正的快乐不依赖于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而是存在于内心。

后悔过去、忧心未来让人们无法活在当下。

研究表明,给予比索取给人带来的快乐更多。

时常心怀感恩的人更快乐,社交能力更强,也更善于应对压力。

有时候快乐可能无法获取,但你总可以选择知足。

“满足”意味着活在当下、接受现状。

人的大脑天生接受常规,但是会受到变化的刺激。

人们总是固守那些不再有效的老旧思维模式。

方法归纳:

采用三步法“驱逐”偷走快乐的五大盗贼:1.发现——意识到盗贼的存在,抓其现行;2.停止——不要让盗贼控制你的思维,将其赶出大脑;3.替代——采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只关注当下。

我的读后感:

缺乏新意,老调重弹,没啥意思。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

作者:尼古拉斯·卡尔

导读荐语:

这本书揭示了大脑的运行方式,互联网如何改变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考习惯,以及这些改变可能带来何种后果。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试图解释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并评价这些变革是好是坏。

作者本人并没有提供答案,他希望读者能够自己厘清头绪从而得到答案。卡尔通过详细的专题讨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框架分析,这些专题涉及未来主义、计算的诞生、书面文字的历史、关于大脑及其运作方式的科学理论的演化。

重点浓缩:

1.新发明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每一项新发明都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规范”,就一个新被发明的工具而言,随之而来的思维规范往往是最重要的方面,但却很少受到关注。新的技术帮助人们完成某项工作,但同时也改变了与这项工作有关的思维方式。

大脑的天生构造使得它能够随时去适应周围的环境,让大脑思维进入书面文字意味着将大脑脱离实际世界而置之于外。

人类的大脑喜欢将注意力分散到各个感官上,喜欢将各种感知综合起来。你越是搜索不同的网页,就越是试图寻找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你的大脑思维就变得越发支离破碎,虽然集中精力连贯思考的能力下降了,但大脑会更加活跃和陶醉。

2.获得更多信息,未必更聪明

研究表明:阅读印刷文字的人具有高超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他们“学到的”东西比阅读网络中超链接文字的人更多。

从某种角度来说,上网有益于大脑健康。上网时大脑神经细胞之间要建立各种联系、处理信息碎片、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并最终发掘出有用信息,虽然这些活动会降低你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是上网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和敏捷。

然而,上网却打破了记忆的某些范式。短期记忆被上网时所收集到的各种琐碎信息所填满,导致没有空间储存真正有用的信息,并最终被转移到长期记忆中去,而这一转移实际上是造就“深度智慧”的关键。

过多的信息进入你的大脑并不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加聪明——而只是让你的大脑超载。

方法归纳:

记忆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写作得越多,记忆的需求就越少。人们记不起来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从其他人的文字材料中找到。

哲学家威廉姆斯·詹姆斯则提出:记忆的艺术就是思考的艺术。

新媒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大大加速了记忆的退化。互联网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记忆的模式,思考的模式也随之改变。由于互联网成为了查阅信息的便捷途径,人类的记忆功能也被互联网“外包”了。

由于互联网取代了很多大脑的基本功能,大脑便不再劳神地自己建立神经细胞的各种联系。随着注意力逐渐被分散,共鸣性和亲密感的能力在下降。互联网让思考变得“狂乱躁动”,大脑却恰恰喜欢陶醉其中。

当一个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不能够记住其历史和传统时,这个文明是无法兴盛发展的。

我的读后感:

非常认同,并暗自决定:2018年要进一步减少刷微博和朋友圈,多读书,读完整的书!

新闻推荐

德法等多国考虑“反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据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将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高关税。连日来,这一贸易保护主义作法遭到世界范围的反对。多个国家表示担忧和批评的同时,纷纷表示考虑采取反制行动。当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