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千万美元拍出大片效果 《水形物语》是怎样炼成的
《水形物语》剧照
随着吉尔莫·德尔·托洛在导演工会奖上的胜出,《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在“冲奥”的赢面进一步加大。退一步说,即便最佳影片环节它仍将面对来自《三块广告板》的挑战,但在最佳导演领域,以往的历史早已证明,导演工会奖得主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顺便说一句,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意味着过去五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竟然有四次落入墨西哥导演之手,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两次、阿方索·卡隆一次。)
这么一部成本不到两千万美元的电影,是如何拍出魔幻大片的效果来的。《水形物语》剧照
准确地说,《水形物语》的制作成本只有1930万美元,用58天拍成。不说预算近两亿美元的《环太平洋》,甚至都比不上德尔·托洛1997年拍摄的《变种DNA》(Mimic)。在接受电影网站“独立在线”记者访问时,他表示:“不少业内人士都不相信我们,他们都说,不不不,这电影的成本绝对不止3000万美元,非要我透露一下实情,所以我就告诉他们,这片子之前宣布的成本是1950万美元,但其实那还不对,应该是1930万美元,因为我们最近又重新算了一笔总账,发现之前多算了20万美元。”
熟悉德尔·托洛电影背景的老影迷,对此应该不会感到十分惊讶。毕竟,在电影工业并不怎么发达的墨西哥,所有导演都必须处处精打细算,尽力控制成本,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德尔·托洛1985年在祖国拍摄的处女作《魔鬼银爪》(Cronos)只花了200万美元,却依然营造了出色的恐怖气氛,正如他所说,“我由许多经典电影中学到了经典的特效制作方式,所以我不光掌握最新的电影技术,也熟悉那些旧办法”。而在时隔多年之后,已经成名成家的德尔·托洛开启《水形物语》的拍摄项目之际,显然还是没有忘记那些“旧办法”。
影片的开场段落,女主角的房间整个淹在水里,她和家具都在上下漂浮的那些画面。换作别的导演,可能一定会用上最先进的电脑特效,或是干脆将整个场景放在大水缸中来拍摄。不论哪样,一定都所耗不菲。可德尔·托洛却用了相对不怎么花钱的“水戏干拍”的办法(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看的《西游记》里海底龙宫的那种拍法):所有家具以及女主角,全用绳子悬吊在空中,以制造出漂浮效果;然后再在室内加上大量水汽,光线也通过散射来制造效果,看上去就像是真的在水下一样。当然,碰到类似于两位主人公爱情升华的浴室戏那样的情况,就没法单靠视觉技巧蒙混过去了,于是导演只需将整台浴室布景全都淹没在了大水缸里,拍出了实打实的逼真效果。《水形物语》剧照
节约和高效的制作方针,贯穿了《水形物语》的整个制作过程。例如拍摄用到的摄影棚,其中之一就是德尔·托洛拍摄美剧《血族》时用的那一个。每逢电视剧拍摄暂停的时候,他就会带领同一班工作人员,利用这现成的资源,预先为《水形物语》的拍摄做些筹备工作。此后,美术指导保罗·奥斯特贝里(Paul Austerberry)还特意等《血族》全部拍完之后,从本该要报废的道具、布景中找出不少能废物利用的东西来。
节约下来的钱,全都被他们花在了刀刃上。《水形物语》的摄影让不少影迷看了觉得十分享受。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两个字:流畅。似流水一般的镜头流动性,正是德尔·托洛对本片摄影最大的要求。一般说来,类似这种两千万美元的制作,更多地会使用固定机位拍摄。因为复杂的运动镜头,一是会耗费大量准备时间,拉长工作周期;二是势必要用到斯坦尼康和大型摇臂等高价设备。但德尔·托洛还是决定,这笔钱绝不能省。片中不少运动流畅、气势恢宏的大场面镜头,用的都是大型摇臂拍摄。不过,相比当初拍摄《环太平洋》时随时都有两台大摇臂在现场待命的“豪气”,这次德尔·托洛每每事先做好周密计划,只在确定需要用到它的那一天,才会租来这些大家伙。
新闻推荐
▲玻利维亚"太阳门"。▲哥斯达黎加石球。▲会滑动的巨石。▲全球最大的"蝌蚪"。▲阿纳斯拉巨石。世界上有着太多神奇的地方,很多景点至今都无法用科学解释其存在,这些神秘的景点吸引着众多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