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花钱带来更多快乐和满足
《花钱的艺术》
(英)克劳迪娅·哈蒙德 著
高玉芳、樊雨欣译
中信出版集团
◎郑渝川(书评人)
如果你中了500万的彩票,你会怎么过?
你一定听说过国内、国外一些彩票头奖得主却遭遇金钱诅咒的故事。但事实上,那样的极端例子真的只是特例,很少有中奖者会登上新闻版面:因为他们(她们)并不会去挥霍这笔钱,而是把大部分奖金存了起来,很小心地支配这样一笔意外之财,这就没有了新闻价值。
那么,中大奖会让人快乐吗?美国的经济学家进行过典型研究,了解到彩票中奖者确实会在中奖之后感到不同程度的狂喜,但这种狂喜会在之后就淡化起来,“当他们习惯了拥有这么多财富,这些钱就不能再给他们带来快乐了。”比利时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则表明,那些一夜暴富的人不再能从生活中那些细小的事情上获取快乐。
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很多专家都相信,有钱人会比穷困的人更能拥有幸福感,但那只是粗略的比对,并不意味着越有钱越幸福或是越缺钱越不幸福。金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存在一个饱和值。
一些人对于金钱有着无限的渴望,无论挣到多少钱,都希望更多,绝不停下自己赚钱的步伐。这种被称为物质主义的生活观,也因此招致了各种批评。不过,如果引入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我们就可以更为清楚地知道,以挣钱为直接目的,却有着其他目标和人生价值的物质主义,往往会让人在挣钱以及后续花钱(含慈善捐助等)中进入“心流”状态;而那些获得和消费物质财富仅仅是旨在提高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炫耀心理的做法,却很难真正从赚钱及花钱中收获快乐,反而可能收获孤独。
下一个问题,花钱真的会让人感到快乐吗?赚钱、花钱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的奖励系统会做出反应,多巴胺飙升,让人倍感愉悦。英国广播电台心理学节目主持人、作家、英国心理学会“人格和心理学媒体成就奖”得主、英国神经学协会“神经学公共理解奖”得主克劳迪娅·哈蒙德说,与其说金钱是工具,倒不如说是心理药物。
克劳迪娅·哈蒙德所著的《花钱的艺术》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出版。这本书娴熟地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究了金钱带给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梳理了商家、银行对于消费者和用户施加操控的定价、营销与宣传手段,揭示了其中奥秘。钱的形式(纸币、硬币、银行卡账户的钱、透支的钱)对于我们花钱有没有影响?如果你对此予以否认,就可能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货币最初都是有价值的铸币,到了现代社会,逐渐发展为纸币,再到电子、网络账户。尽管如此,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对于现金、支票、礼券和银行存款的价值判定是不一样的,这其中,“特别迷恋金钱的外在形式”。经验发现,在同等币值的情况下,人们把硬币花出去的时间要快得多,而旧的、有些脏的纸币也会比新的纸币更快花出去。《花钱的艺术》中还指出,随着银行卡、移动互联第三方支付的普及,人们花钱的速度变得更快,同样,在花费储蓄卡和信用卡里的钱时,用户通常会更慷慨地支配信用卡的透支额。
《花钱的艺术》中提到了心理学领域所谓的“心理账户”,就是金钱或物品被转换的实际价值。正是因为有了“心理账户”,所以我们在有的时候会显得非常节约,乃至于抠门,但有时却大手大脚地花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人们购置房产等很可能要花费全家毕生积蓄的高价资产时,却不愿意花费一笔仅为房价百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律师费、专业鉴定费来为自己的购买把关。因为给律师或是专业鉴定师的钱,跟购房的钱,归于我们不同的心理账户,所以哪怕是律师费和专业鉴定费可以换来很高的防骗价值,但我们仍然很可能会觉得花费不值。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喀布尔1月28日电(记者代贺蒋超)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27日发生一起严重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95人死亡、163人受伤。国际社会纷纷予以谴责。阿富汗公共卫生部发言人马杰鲁赫对媒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