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人地关系的历史拼贴图
◎陆小璇
从建筑学视角出发,大地通常被简化为承载建造物的无厚度的抽象“表面”;《泥土》则让人接触到“厚土”(deepground)的概念,把思维引向地表之下通常不为肉眼所见的部分——土地深厚、脆弱,它是包纳并承载生命的媒介。
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野外考察时意外陷入沙沼的经历,令蒙哥马利感叹:“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过多地想到支撑着我们的双脚、房屋、城市和农场的大地。”从地表向下延展的土壤,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层次。有机物质层(O层)、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风化岩石层(C层)等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能够反映土壤的形成过程及性质。被蒙哥马利称为“地球的表皮”的土壤层,位于地球地质层最外侧,是介于地质界与生物界之间的边界。按比例来看,只占地球半径千万分之一的土壤层,比约占人的平均身高千分之一的皮肤更薄,更脆弱;土壤生产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平衡,是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维系的基础。
土地不仅具有厚度,亦包纳并承载生命。土壤的健康状况决定了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在内的土壤生物的兴衰,而土壤生物则在岩石的风化、原始土壤的生成以及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中扮演重要角色。达尔文通过观察和实验指出,英国每一英亩优良土壤中大约生活着四百磅重的蚯蚓。除了作为“重塑土地的主要地质力量”蚯蚓之外,能够协助植物获得养分的土栖微生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而一磅肥沃泥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则多于地球的全部人口。土壤不仅塑造了景观的形态,而且提供了养料、氧气、水分等植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条件。土壤的状况决定了其上可生长何种植物以及所需生长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土壤肥力和土壤侵蚀对于依赖作物种植的人类的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景观学对地区特质的关注,通常既包括对土地纵向维度特性(例如土质、水文及植被类型等)的理解,亦包括对某一地区横向维度特征(例如乡村或城市纹理)的认知。《泥土》将景观学视角下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关注,推向跨区域的比较研究。这种横向维度的拓展,使我开始在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独特性与不同地区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的平衡之中,审视具有“文脉性”的人地关系。
具有“文脉性”的人地关系,一方面通过“比较研究”所呈现的各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方的朴素自然观中对土壤的认知存在相似性。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土、气、火、水),还是中国道学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在试图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强调作为万物生命之根的“土”的重要性。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壤在全球各地身份认同的形成及经济政治的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对作为中国最早行政区划的九州的土壤性质的认知,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形成的基础。
具有“文脉性”的人地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更具动态性的、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挖掘得以体现。这种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又体现在相互关联的“物质”与“技术”两个主要方面。
在《泥土》一书中,蒙哥马利通过呈现人地关系的历史变迁,不但将视野在空间的纵向与横向维度上延展,亦以通过连续化和片断化这两种方式,解读与“空间”密切相关的“时间”。
“连续化”强调了以时间为媒的累积过程,如何促成空间维度上纵向与横向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正是沿着时间轴的累积,看似微小的力量成为维系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关键。例如,作为与母材、气候、生物、地形并存的土壤形成关键因素的时间,成为与空间并存的、塑造全球土壤多样性的原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时间长度下所形成的土壤层质结构多样——土层的厚度及其组合方式千差万别。再比如,正是通过年复一年地将小堆粪土翻到地表之上,蚯蚓成了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重塑土地的主要地质力量。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眼前这般宽广的地球表层泥土,从古至今,以数年一次的周期进出着蚯蚓的身体。对人类而言,犁具是我们最古老而珍贵的发明之一;我们更要感叹,蚯蚓对土地的规律性耕犁的历史,始于人类出现之前,并将继续下去。”
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维度上连续累积通常有着超越人类感知范围的速度,因而它也可能成为灾祸的重要诱因。土壤消耗与重生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的情况,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文明的衰亡。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以人类难于察觉的速度发生的土壤衰竭能够削弱文明。从孤立的小型岛屿社会到跨区域的庞大帝国,《泥土》呈现了世界许多地区都曾共同经历的过程:土壤退化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继而难以支持不断增长的人口,并最终诱发整个文明的崩溃。沿时间轴线展开的土壤侵蚀,被蒙哥马利视为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互不相关的古代文明都只持续了大约一千年”。
“片段化”强调的则是:该书是如何以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对历史片段进行“剪接”,以呈现出“泥土”与“文明的寿命”之间的关系。与关于泥土的百科全书或编年史不同,蒙哥马利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地关系的历史片段进行筛选与剪接,提出以古观今的珍贵视角:从最早期的农业文明社会,一直到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水土流失造成文明消亡的现象贯穿始终;水土流失亦是欧洲殖民主义兴起,以及美国向西推进直至横跨北美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冀朝鼎先生曾指出:“历史本身是历史性的,各个时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也只对它自己有用。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识,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历史必须不断地加以再写,才能满足各个特定时代的人们的需要。再写历史是人类为驾驭历史力量所做努力的一部分。”《泥土》是一幅关于人地关系的历史片段拼贴图,它提出了关于“土壤肥力和土壤侵蚀如何塑造人类历史进程”的新见解。作者在最后一章指出,这部历史如此清晰地呈现着一个事实,即工业化文明的维系不仅仅依赖科技创新,亦需要对土壤进行保护;如果从一个更加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来思考的话,“土壤”应该是维系文明的战略物资。
《泥土》:[美]戴维·R·蒙哥马利/著,陆小璇/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临近新年和1月7日东正教圣诞节,乌克兰政府和乌东部两个民间武装27日交换战俘共300多人。这是2014年双方爆发冲突以来最大规模换俘。代表乌克兰政府参与换俘谈判的维克托·梅德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