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漫步
高一禾
一
维也纳。清晨。五点半。一轮明月挂在尖顶房屋的上空。黛青色的天。我醒来了,醒来时总有几分恍惚,不知身置何处的恍惚。定定地看着房间里的陈设,然后明白过来。无法再入睡,人的生理钟是有规律的,不能背叛,于是坐在窗前,阅读凯尔泰斯?伊姆莱的《另一个人》。
我也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游离现实孤独自我的一个人。
初到维也纳时,已是黄昏。飞越过俄罗斯冰封的土地、北冰洋层层叠叠的浮冰,我有些疲惫,然而转瞬间,目力所及是良田万顷。一条曲折生动而富有情感的河流不用猜就知道是多瑙河了。阳光能见底极高,天光云影徘徊在绿黄之间土地上。千万棵树木在歌唱,音乐之都——维也纳就在脚下。
我独自行走。
我想,我是受了某种诱惑或者说指引。我充满了能量,无所畏惧地在异乡开始行走。飞机上坐在我边上是一对夫妇,芬兰夫妇?飞机是在芬兰城市赫尔辛基转机的,他们的气息里裹着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女子,白发杂生,梳着长长的辫子但头发蓬乱。男子显然是爱着她的,他们难得出游,在飞机上很兴奋,合影自拍。他的手搭在夫人的腿上,轻轻敲打。我嗜睡极了,时差的缘故,飞机快要降落时仍在呼呼大睡,女子拍醒我,示意我把机舱板打开。
我告别了忙碌,从烦躁的现实世界抽身而出。我把不存在的自己比作云朵一样漂浮。云游。中国词语表达得很形象。我带着身体的疼痛一起出走。阿奇霉素分散片在我体内消融。上海浦东机场的护士小姐煞有介事地告诫我,你的伤口已经在化脓了,你必须找医生开刀才能彻底疗治。我咬着嘴唇,我想或许消炎片能帮助我抵抗,静观其变吧。
疼痛感让我的思考变得真实,我看见机舱里的人,有的蓄着长长的胡子,像从冰屋走出的爱斯基摩人。还有蓝色小眼睛眉毛上翘的小伙子异常英俊,让人忍不住揣测莫非他是专门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形形色色的人,从不同经度纬度走来,他们和我擦肩而过,和我微笑,我也微笑。我一向喜欢这样地活着:在谁也不认识我的人群中,无所事事地瞎看。
走过南极洲,我也渴望到北极洲转一圈,那里有原住民,不像南极茫茫冰雪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企鹅。
二
维也纳,几乎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型、神情、穿着、指甲、鞋子,都不可复制。
那个近五十岁的男人,瘦削、儒雅、鼻梁高挺、米黄头发,进地铁后他并没有找位置坐下,而是靠着,读报纸,皮鞋尖头向上翘,鞋尖部分有些许被磨损,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品位。他可能是一个职员,但明显带着诗人的气质,他关心政治吗?卡夫卡就是完全脱离政治的人,他在日记上写:“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戴着马头罩在霍夫堡宫前拉手风琴的艺人整整一天,烈日炙烤。金色大厅外面靠着墙抽烟的女人优雅倦怠。急匆匆背着大提琴行走的大胡子男人默想着。地铁上六十多岁的母亲抚着中年儿子蜷曲的头发,一次又一次。
夜色,也是魅惑人心,大团的蓝,变成锦瑟状,泼下来,直到沉入骨髓。
街边咖啡馆,女人的睫毛很长,指甲涂得精细发亮,翘着腿抽烟,男人坐在旁边,向女人解释着根本不可能解释清楚的事情。
早晨五点半醒来,醒来,就读书,写长长的信。
我写给自己的信。
我是谁,我是另一个自己。
我印证了伊姆莱的困惑。我回到从前,回到《土耳其进行曲》的幼师生活。音乐、绘画、舞蹈、文学,一切的一切,被唤醒。天鹅在轻盈地飞翔,奥尔斯佩格音乐厅舞台上的女演员身轻如燕,她纯洁、无暇,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黑天鹅》形成强烈反差。《拉德斯基进行曲》雄壮、欢快,全场的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欢呼,水乳交融的瞬间。
小提琴高亢悠扬的独奏和着我的问题,如同身体中的肉欲和灵魂在交缠冲突,不断上升,直至命悬一线。拉大提琴的乐手严肃沉静,天生悲怆的音符流淌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到杰奎琳·杜普雷,一个痴迷、疯狂、决绝于音乐的人。烟花如此寂寞,唯有伤情。
我希望到一个城市随意漫步,坐下,像一个旧地重游的幽灵。
如此色彩明快的餐厅。高大的栎树下是蓝色的遮阳伞,温馨可爱的小花点缀着餐桌,而分离派画家克利姆特的名著《吻》复制到墙上。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我看见一个小女孩侧歪着头,晃荡着双腿,在美泉山顶的凯旋门上。她好像就是年幼的茜茜公主,提着长裙在草地上奔跑,欢悦着生命中最自然的表达。而另一个初中女生用身边的白色野花编了个花环,戴在头上,煞是好看。
我坐着,就坐在她们身边。我也回归到了小女孩的内核。我的内核就是女孩心,永远不会老去。
微信上毕业了二十多年的同学说,“进大学第一次认识你,你在洗调色板。被你吸引,厚着脸皮跟你进宿舍,你在画一幅画,记得是一个女孩在开满鲜花的的草地上,如梦。那女孩戴着顶大帽子,你画花的时候用笔蘸了颜料,在草地上戳戳戳戳,然后遍地开花了。我赖在那里看了好一会,羡慕,崇拜。”
我几乎忘了这些细节,狠狠想,记起来了。现在这个女孩,成长为一个女人,一个写作的女人,带着一个问题,游走世界。
三
美泉宫里的茜茜公主。
她酷爱自由,她爱打猎、骑马,爱行走,爱挑战生命的极限,甚至爱死亡。
本质上,她孤独、抑郁,对奥地利皇室传统礼制充满了反抗感。她爱希腊文化,爱《荷马史诗》,渴望自己能向奥德赛一样终日在海上颠摇,迎接暴风雨的袭击。她在卧室里挂了四张诗人海涅的照片。
她的丈夫爱极了她,她却未曾爱过她的丈夫。
当最后死亡之神真正降临到她身上(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一鸣惊人,把奥地利皇后选作靶子刺杀),她几乎没有什么痛感,或者说对死亡等待已久,主动迎接。
古典油画把茜茜公主的美貌存留了下来。她一生展示的不是童话里的美妙,不是电影里的可爱,而是戏剧里的冲突,小说中人性的复杂。
在霍夫堡宫前的大草坪上,我茫然伫立,午后慵倦的阳光。哈布斯堡家族权力统治的象征至今依然可见。马车一辆接一辆疾驰而过,摇着小旗成群的游客纷纷从眼前闪现,还有一批批学生围着圆圈盘腿而坐,老师做着讲解,他们的课堂在行走中。我也坐下来。我想象着茜茜公主临死前的刹那图景,那就是伊姆莱的语言: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
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去哪儿都无所谓。
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我在美泉山的林荫道里穿梭,微风撼动小草,阴凉至极,这儿确实是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一泓泉水依然清爽。人造的罗马废墟,在强烈日光照射下,熠熠闪着光芒。
四
一个朋友在维也纳大学做研究,吃晚饭安排在美术馆群建筑附近。而那里的建筑完全体现了维也纳分离派美学特征。1897年,发起者克利姆特提出: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分离派的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
我点了维也纳当地人烹制正宗的烤猪排。
格拉本大街。
一出地铁,抬头仰望见到高耸入云的尖顶教堂,浑身有种战栗感。这是圣史蒂芬大教堂,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菱形彩色琉璃瓦沉静而炫目。而屋顶上铺就的是彩色瓷砖,它们拼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成了“屋顶上的图案”。天色尚早,走进教堂,做祷告的人已经凝神谛听神父的声音。我屏息驻足观看。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我了解的并不多,但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史蒂芬,早期基督教社团的活动家,也是为基督教殉道的第一人——他在受审时发表的演说激怒了古代犹太人,被推出城外用石头砸死。后来,教会追认史蒂芬为圣徒。
鸽子扑棱棱飞上教堂外墙凸出的雕塑上。耶稣在受难,光阴在流走,经历了800多年历史屡遭劫难和重建的圣史蒂芬大教堂成了“维也纳之心”。
一个流浪汉从圣史蒂芬大教堂走出,黑色服,提着裤腰带,浑身肮脏。他走到格拉本大街,对正在享受咖啡、面包等吃早餐的妇人骂骂咧咧。侍者早已司空见怪视而不见。那妇人不免惊愕,双手停留在半空。
我只是行走。教堂附近是著名的商业街,汇聚着各种奢侈品专卖店包括施华洛世奇。但好像这些和我无关,我并不关心。我坐在维也纳圣彼得教堂前用餐。德语菜单看不懂,我对侍者说来一份“鸡肉加面条”。邻桌是六个女孩,相谈甚欢,谈人生,谈生活,谈艺术,聊着聊着哼起了歌曲,这里是音乐之都,不足为怪。
不时有马车从教堂前驶过,浑厚的教堂钟声敲响,让人不免有宗教感。高远蔚蓝的天空几乎不见白云。在喧嚣繁华的物质世界里找到难得清静的一隅,我静静呆坐,读里尔克的诗集。
五
在维也纳走了不少冤枉路,为找一个地方,跟着谷歌地图来来回回走,结果发现,前一个小时还在这里转悠——实际上又绕回了老路。人生在某种境况下也是如此。你会觉得那棵树是那么熟悉,觉得这朵对你微笑的花似曾相识,原来很多有灵性的东西,曾经相遇过。
维也纳国会大厦建筑气势恢弘,古希腊风庄重、大气。众里寻他千百度,我看见伫立在广场上雕塑群顶尖的雅典娜女神,她目光如炬,左手持着权杖,右手托着自由女神。基座上的四个雕塑神形生动有力量,它们分别象征了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摩尔多瓦河。这里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场所,即任何公民有权在此旁听。两个性感女郎在大厦罗马柱旁徘徊良久拍美照,值班警察手插裤袋,悠闲地看着远方。
搭上4号线地铁,我又疾驰到卡尔教堂。巴洛克式建筑元素别有一番风味,椭圆形的穹顶,问候着天宇。教堂内部,金碧辉煌。一架电梯将我直送到教堂穹顶一窥究竟,直上,再直上,我分明看见天使们围着圣鸽安详地露出甜蜜微笑。如此贴近宗教场所,我的心也渐趋柔和起来,如同我在龙门石窟见到卢舍那的微笑一样,内心芬芳如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有一天能再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我想那天使在吟诵,一粒沙在吟诵,千万颗沙在吟诵。
我想那多瑙河的水波在跳跃着金光,一滴水在舞蹈,千万滴水在舞蹈。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欧盟峰会定于下月14日至15日举行,将讨论英国“脱欧”谈判等事宜。在这场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爱尔兰政府却因反对党提交不信任案陷入危机。爱尔兰主要反对党共和党24日提交针对统一党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