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荒野之歌 自然界的脆弱与纯真

济南时报 2017-11-12 15:16 大字

□本报记者 徐征

我们曾经一度习惯于用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来鼓励人类,但事实上,在生存已不是基本问题之后,人类对自己所赖于生存的星球的剥削变得有点肆无忌惮。所以,当你面对《荒野之歌》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野生动物给予的震撼,还不得不作出自我思考,关于人类与自然应有的相处之道。

10位伟大的自然摄影师,100幅直击心灵的自然影像,构成了《荒野之歌》这样一部用图片讲述的自然故事。

倾听自然的诉说

当吉姆·勃兰登伯格还是美国明尼苏达州高草草原上的一个孩子时,他就萌生了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能在有狼群和其他野生生命栖居的野外,以小木屋为家。1986年,吉姆·勃兰登伯格在明尼苏达州的雷文伍德与一只狼短暂相逢。他走在离自己的小屋不远的雪松林中,并不知道那头狼盯了他多久,只知道刚看见它,它就消失了。他当时甚至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拍下了那个瞬间。

这张与狼短暂对视的照片后来被命名为《狼兄弟》,丛林幽暗不见,狼的半个脸从树干后清晰地浮现出来,神秘莫测而又不可思议,无论色彩还是画面都朴素清简。它成为吉姆·勃兰登伯格的代表作之一,并且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引领他回归故土,开始了长达30年的新的作品拍摄——向狼致敬。

与吉姆·勃兰登伯格的照片一样,同样表现出曼妙的艺术性的还有樊尚·米尼耶。他拍摄的麝牛静静地站在一片空白的雪野中,有着中国水墨“独钓寒江雪”的幽僻清冷。他的《天鹅研究》拍摄于日本北海道的火山口湖屈斜路湖,大雪纷飞一片苍茫,树的枝桠好像刻在画面中,几只天鹅行走在薄雾里,如日式屏风画一般。仿如这样的隐喻:野生动物之“不可多得”。

《荒野之歌》呈现的,是10位顶尖自然摄影师的100幅顶尖影像作品,它们表现了自然的迷人色彩,角度绝妙。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冠军,这是一项已经举办了52届的大赛,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如今的世界,科技昌明到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用手机饱览世界赞叹风光,但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与自然渐行渐远。人类在地球上越多开疆辟土,自然就变得越发稀有,而我们越容易通过技术轻易地得到这些资源,就距离真正的自然越发遥远。

《荒野之歌》的照片有一半是用胶片拍摄的。尽管因胶片感光度和相机技术受到限制,但照片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书中的摄影师之一,托马斯·D·曼格尔森说,用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在人工环境下拍出的照片,“只有卖钱的价值”,只有在野外拍摄的,来之不易的照片才是真正珍贵的。

大师们正是用这些美妙而又壮阔的图片倾听着自然的诉说,也向世界展现了观看自然的多种方式。

还原自然的本来面目

1988年,摄影师弗兰斯·兰廷在非洲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每晚跟踪一个由8头母狮组成的兽群,在夜色中,他需要时刻关注这些难以预料的猎食者的身体语言,一旦感觉不妙就要毫不犹豫地撤退。在他的作品《四姐妹》中,4头母狮显然认出了摄影师,但并没有表现出对抗,只是谨慎地警惕着。弗兰斯·兰廷镜头所选择的“亲密视角”,非常好地表现出了人与动物的默契。

从吉姆·勃兰登伯格和樊尚·米尼耶令人回味的艺术,到大卫·杜比莱和保罗·尼克伦开创性的水下摄影,摄影家们都在向人们展现自然的本来面目。

比照片本身更令人难忘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克里斯蒂安·齐格勒的《花蜜酒杯》中,巴哈马的蜜熊端起花朵如捧起酒杯一般,正准备把花蜜喝个干净,它的面颊沾满花粉,说明它一定是丛林酒吧中的常客;在帕尔·赫尔曼森的《伟大的远行》中,帝企鹅在暴风雪中昂然前行,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优雅的气质;在大卫·杜比莱《小丑鱼卵》中,一条雄性番茄小丑鱼父亲看护着在海葵中发育着的鱼卵,用胸鳍轻轻地朝它们扇动,以确保鱼卵获得足够的氧气,这位慈祥而勤劳的父亲还要挑出死胎和残骸;在阿努普·沙阿的作品《拍照姿势》中,一群黑冠猴冲过来看自己在镜头中的影子,挤来挤去,像人类儿童第一次见到相机时可能的反应一样,好奇,天真,又活泼。

《荒野之歌》中的摄影师都以荒野和野生物种为终生拍摄对象,其中一些人已成为传奇,另一些则是新生代大师,但无一例外,除了对艺术满怀热忱之外,他们都尊重自己的拍摄对象,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尽管如今的摄影器材远胜于胶片时代,但它们毕竟只是工具。知识与经验,视野与情怀,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野外紧张地等待、耐心地观察、了解光线与动物的习性、探索如何把握拍照时机,是摄影师们最大的收获。

2006年,摄影师樊尚·米尼耶在位于北极圈内的圣劳伦斯河畔与雪鸮一起待了两周,这里是雪鸮们向南飞越加拿大时的暂栖地。一只雌雪鸮端坐于雪堆后避寒,在一片白茫茫之中,除了几根乱入的枝条之外,就是雕塑般一动不动的雪鸮,宛如一幅完美的静物图。樊尚·米尼耶太过投入了,回去后发现自己的鼻子被冻黑了,不得不去医院削掉了一块。

时间之外的世界

2006年,摄影师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在乍得的扎库马国家公园拍到了一只食象的狮子。因为偷猎者杀害了太多成年大象,象群的生态结构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孤儿小象会轻易地成为狮子的囊中物。夜色中,一头狮子正在享用一头尚未长牙的三岁母象,在汽车照明灯和闪光灯照射下,狮子抬脸对着镜头,眼神震惊。在迈克尔心目中,人类对动物的屠杀才是狮子猎杀大象的罪魁祸首。

无独有偶。1988年,弗兰斯·兰廷拍下了一群饮水的大象。“它们横列在水塘前,恰逢满月初升,落日的粉色余晖映照在大地和象群上,形成一幅古老非洲的原始画面。”这张绯色系的照片充满温情,却被命名为《巨兽的黄昏》,因为对弗兰斯·兰廷来说,它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地球上最后的巨型哺乳动物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野生生物摄影师的镜头下,充诉着许多生态悲剧。因为人类对象牙的贪欲,象群被猎杀;因为北极冰层的消失,赖以生存的害羞的环斑海豹也在减少,以海豹为食的北极熊也将失去它的食物链条;在印度,信任地看着摄影师的老虎努尔·贾罕,在被拍摄的同年为捕猎者所杀害,与他的全家一起。

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曾在布隆迪拍下一头被解救的黑猩猩,“我用小型闪光灯配合较慢的快门速度,展示了这种单独监禁的恐怖,和它在疯狂挣扎的过程中捶打过的布满排泄物的墙壁。”这个饱受折(的生灵,是人类对待动物的一个缩影。当这头黑猩猩被解救时,它已患上了肝病。

在野生动物摄影作品中,真实和尖锐如此重要。瞬间的情绪,永恒的故事,这是人类时间之外的伟大的力量。

弗兰斯·兰廷的照片《红色河流》展现了马达加斯加高地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山丘绿薄,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将河水染成了红色。这张照片帮助马达加斯加吸引了第一批国外援助。

拍摄雪狼长达30年的吉姆·勃兰登伯格说:“这些狼难以捉摸,时常无影无踪,但它们总能接纳我的存在。所以猎狼在明尼苏达州重新合法化之后,我心烦意乱。如今它们会被射杀,恰恰是由于它们接纳人类的品质,这令我心碎。”

在他眼中,如果一块土地原始到足以容纳狼群,那么它也能够容纳人类的精神。

新闻推荐

建于沙漠之中海水之上,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启幕

十年前,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在图纸上勾勒的一个回纹装饰的穹顶轮廓,如今已建造在沙漠之中、于海水之上。这就是新落成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2017年11月11日,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LOUV...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