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年逾70描摹“80后”的困惑

青岛早报 2022-04-14 06:18 大字

[摘要]梁晓声再推新长篇《中文桃李》

作者介绍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编剧,以 《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轮》等一系列作品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晓东和徐冉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初遇,小小的冲突后,彼此的印象都堪称不佳。他和她都没想到,这是一场漫长的缠绵抑或纠缠的开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里道理分明的为人处世,在象牙塔外却陷入重围。《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难道真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新世纪上演?家乡、省城、北京……人生轨迹的迂回曲折,无非是寻觅一方安居之地。总要等到奔波疲累后,才蓦然发现: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在年初《人世间》爆火之后,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聚焦时代更迭之际青年人的彷徨与坚守。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现实、前路……沉浮间,当执否?如何执?

擅写大历史大变革的梁晓声,这次将目光对准了“8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以自身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他们的理想和奋斗,也倾诉他们的苦闷与困惑,探寻他们的自身成长与成就事业之路。

选中人生之侣,即是选定命运。小说中的这对主人公毕业后和所有同学一样面临着留在家乡小城市发展还是选择进入大都市打拼的抉择。北京城居不易,两人不得不面对高房价、高物价和工作挫折的诸多挑战,在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之间努力寻找着可能之路……这是一部直面现实、饱含人文情怀的长篇扎实力作,不回避生活中的难题,也努力寻找出路。相信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群体会有共鸣。

已经年逾七十的梁晓声向自己发出莫大挑战:设身为一名“80后”小城青年,以第一人称写其大学生活、恋爱、友情、闯荡北京、一次次成败得失……作者与主人公在年龄上的代际鸿沟是不可避免的,但小说重在表现作者的诸多社会、文化思考,以及对于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所作取舍的理解:某种虚幻的理想一如虚荣,毅然放下回归现实,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发掘生命的价值,实则更有意义。

这是一位长辈对后生的期冀,青年读者可引为参鉴。

【精彩摘读】

第一章 我在列车上认识了冉。 她成为我妻违背我的人生规划。

……

“拉锁派”是徐冉对无原则的坦诚人士的讥讽。 话又得说回来。我妻可不是不坦诚的女人,只不过她的坦诚讲原则,因人因事而异。 通常情况下,她对涉及自身利益之事表现得最为坦诚,维护自己利益的态度从不含糊。对于动了本属于她那份“奶酪”的人,据理力争起来也毫不含糊——正如我在包容她这方面一向做到了“无须提醒的自觉”。 “自己的利益得自己去争取!现而今,还有那种为了维护别人的利益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人吗?”这是我妻对我的经常教导。当然,此后话也。

2000年大学新生入学期间某日,在列车上,她坐在了我旁边。车上人不多,开车后我俩那排座空着一座。她的座位靠窗,确切地说是我坐在她旁边。她说:“我晕车,能换一下座吗?”我求之不得。不论乘火车还是乘汽车,我都喜欢靠窗的座。惭愧,那年我还没乘过飞机。

我俩换了座位之后,我问:“你干脆坐边座行不? ”她反问:“为什么? ”我说:“那空座不就在咱俩之间了吗?咱俩的包都可以放中间了。”不料她低声然而坚决地说:“不行。 ”这我就奇了怪了,忍几忍没忍住,以虚心讨教的口吻又问:“何以不行呢?”她面无表情地说:“边座是别人的座位,我不喜欢乱坐别人的座位,人家下一站有可能就上来。”这话听着似乎挺有道理,但也太死心眼儿了吧?我犹豫了一下又说:“现在不是正空着嘛,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到下一站,方便一个多小时也是方便啊。 ”她却没再说什么,起身从架上取下自己的背包放边座上,又从背包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字典和一袋零食,边吃边看,不再理我了。

竟会遇到这样的人!而且还是位“美媚”!而且我刚刚满足了她的请求!我心里那个气。一会儿列车驶入了一段挺长的山洞。我心里的气不是因为她死心眼儿不死心眼儿,也不是因为她只图自己方便却不肯让我也沾沾方便的光,而是因为她确实算得上一位“美媚”。不属于使人惊艳的那类,走在路上回头率未必会多高,也许根本就没什么回头率;她属于乍看只不过是大众脸、平常人,往细了端详才挺经看,越看越能看出几分韵味儿那一类。

新闻推荐

父亲驾车撞死儿子 保险公司该赔吗?

父亲杜某驾车撞死了儿子小杜,车辆所投保的某保险公司拒不赔偿,杜某妻子肖某将某保险公司和杜某诉至法院。近日,河南省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