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看花那些事 □杨祖友
在我的老家,谷雨时节到银屏山看牡丹花是个风俗。此风缘于何时,似乎无人考证过。记忆中,自懂事的那刻起,就经常听大人们说起这事。
人们为何对这株牡丹情有独钟?据民间传说,此花颇有些来历,其中一种说法:几世几劫前,牡丹仙子路过银屏山时,见其景色秀美,就打算在这里小憩一会再赶路,谁知这一歇就迷上、爱上了这里,于是决定在一悬崖峭壁上落户生根,并幻化成为一株白牡丹。“这株白牡丹真有些仙气、灵气,花开多少可预测当年旱涝情况,花多水大,花少天干。”种种传说,为银屏山牡丹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与此同时,一种敬畏、膜拜的心绪也油然而生。
至今对银屏看花的那些事还历历在目。看花是在谷雨前后,可准备工作从前一年的秋季就开始了。入秋后,向日葵成熟了,在摘下其果实后,家母总要把它的秸秆砍倒并晒干,然后储藏起来,好来年看花时做火把用。那时候无车可乘,从我们家徒步到银屏山要翻越好几个山头,走几十里的山路。约好了几个人,次日寅时,一顿饱餐后,用军用小挎包将昨晚炕好的麦面粑粑装好,左肩右挎式往身上一背,再挟上一捆干向日葵秸秆,踏着清冷的月光,我们就动身了。山路逶迤曲折、坑坑洼洼,再加上视线不太好,一路上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的,腿被路边荆棘、石块划伤,衣服被刮破,都是常有的事,但与高涨的看花热情相较就太微不足道了。为走得更顺畅一些,我们还经常绕道至羊肠般的田埂上,跨田缺,迈沟坎,人人步伐矫健,个个气宇轩昂地往前奔。一路风尘虽然很辛苦,但真正到了目的地,所有的疲劳瞬间又不知跑哪个爪哇国里去了。
居高临下望去,整个银屏山景区既像个漏斗,又像座鸟巢,拾阶而下约10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鸟巢”的底部。抬头仰视,一巨型幕墙般的断崖石壁上果然长着一株牡丹,朵朵洁白的牡丹花正掩映在青枝绿叶间。花开了多少朵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因为它关联着农家人一年的收成。如果不弄清楚,别人会笑话你白跑了一趟的。由于花离自己太高太远,那时候又没有望远镜,为尽可能看得真切一些,在找准最佳位置后,大家伸长脖子,高踮着脚,圆睁着眼,有时还冒险攀爬到附近的峭石上去观看,这厢心里正默数着“一朵、两朵……”那厢忽见一阵春风来,“哗啦”一声响,叶枝的排序被打乱了,刚看清楚的花朵瞬间又不见了,好不扫兴。只好调整角度,重新观察重新数,折腾了好半天,其结果是站得腿酸,仰得脖疼,瞪得目眩,花开的数量最终也没个准数,有说五朵的,有说七朵的。
牡丹花的正下方有一个长约1500米的石洞,人称仙人洞,据传乃神仙起居之所也。看完牡丹花,点着火把,我们鱼贯而入。只见洞内道路九曲盘旋,在寒湿气流的长期熏染下,整个洞内到处显得湿漉漉、寒凌凌的,洞中还不时传来“叮咚、叮咚”泉水落地的声响,让洞内愈显深幽。火把照亮以外的区域黑魆魆的,似乎处处都是大壑深渊。路面湿滑,稍不留心就会摔倒,进而掉进深渊里。所以人人微屈着身子,蜗牛般地慢慢向前蠕动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家紧紧拽着前面大人的后衣襟,生怕被落下。费了很长时间、好大力气,我们来到了仙人的生活、生产区,其中有:仙人田、仙人灶、仙人床什么的,这与自己当初的想象真是大相径庭。本以为神仙应是来无踪去无影,不食人间烟火,整天潇洒超脱,无忧无愁的,没想到他们亦似凡人。
出了洞口,人人鞋上、身上都蹭溅了许多泥水,好不狼狈。眼见一轮红日即将西沉了,得抓紧往回赶,哪里还顾得上这些。走的是来时的路,可此时觉得艰难增加了好几分,没走多久就感到双腿灌满了铅似的。“沿途经常有狼出没,落在后面会被狼叼走的。”大人经常用这样的话吓唬我们这些想“放瘫”的小孩子,所以再苦再累也要咬牙挺住。饿了,就啃几口干巴巴的麦面粑粑;渴了,即便是牛脚凼里的水也是争抢着喝的。
月挂树梢时分,总算回到了家门口。慈母早早打开大门等候着,像散了架的我一屁股瘫坐到青石门槛上,再也不想起来了。
“不就是石头崖上的几朵花吗?没得看头。”此时有人感慨道,并发誓决不再往。但真正到了次年谷雨时节,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地往这里奔。即使外面淫雨霏霏,他们也未停下脚步,因为那时候农家人基本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他们干裂的精神家园太需要滋润了,哪怕是一滴水也是弥足珍贵的。更何况银屏山那里,有如织的看花人流,以及人流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呢?
新闻推荐
买人身保险本来是为了求一份保障,真到了需要理赔时却突然被保险公司以各种理由拒赔。投保人未尽到如实告知义务、被保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