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山寨证书”,关键是严守执业门槛
■张西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职业证书多,由此衍生的“办证经济”,自然也就格外火爆。“办证经济”不仅催生了繁荣的培训市场,而且衍生了“证件出租”产业,更是激活了供求两旺的“山寨证书”办理业务。然而,制售“山寨证书”成利益链,使用“山寨证书”成行业潜规则,执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及各行各业的道德诚信,均被利益链和潜规则“绑架”了,而同时被“绑架”的,还有道德诚信、服务质量和公共安全。可见,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山寨证书”违法行为,刻不容缓。基于此,人社部开展“山寨证书”专项治理行动,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综合惩戒。
常言道:“有需求就有市场。”毫无疑问,这些“山寨证书”,大多卖给了一些有利益需求的群体。然而,“山寨证书”泛滥,严重冲击着社会诚信体系。无孔不入的办证广告,不仅像“牛皮癣”一样破坏市容市貌,也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特别是,“山寨证书”泛滥,有违公共安全。试想,假如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资质的人,只要花上几百块钱就能买上一个医师资格证,开办私人诊所替人看病,浪费病人的钱财不说,一旦治疗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山寨证书”泛滥造成的损失,最终还是要百姓自己埋单。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证书过分依赖,鉴别证书真伪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也是“山寨证书”大行其道的原因。制售和使用“山寨证书”,属于严重违规,甚至违法,应严肃处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针对“山寨证书”违法行为,除了制售“山寨证书”案发后,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之外,对于使用“山寨证书”的单位和个人,鲜见有受到查处的例子。可见,“山寨证书”现象泛滥,缘于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上严重缺位,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必须引起警惕和反思。
治理“山寨证书”,关键是严守执业门槛。换言之,治理“山寨证书”乱象,不但要从打击制假源头做起,还要从防范体制漏洞做起。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注册登记制度,在办理初始注册时,应严把准入关,将人事档案存档证明,并作为必要条件,堵住使用“山寨证书”的漏洞。同时,通过执业信息网的信用档案,建立执业师信用档案及不良行为记录,加大对执业师监管力度。特别是,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执业监管制度及市场清除制度、公平交易保障制度、惩戒制度等,完善执法监督体系,使依法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执业管理有序运行。
新闻推荐
疫情形势严峻,不法分子却以“疫”之名借机敛财,不少人上当受骗。以下诈骗手段一定要注意!骗局一:冒充疫苗普查调查员类诈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