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九品中正制解析① 曹丕的抉择

济宁晚报 2022-03-16 10:15 大字

文/宋延坤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为人才选拔工作提供了一条看似科学的道路,那么,这会是曹丕认可并推行这项选才制度的唯一原因吗?并不是,因为在曹丕看来,九品中正制的好处可不仅仅是为自己选拔人才。

限制地方大员,把权力收归中央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人才选拔权力的归属。在察举制中,人才选拔权是牢牢掌握在地方大员的手中,而九品中正制则把人才选拔权给了中正。那么,这仅仅是人才选拔权的转移吗?并不是。

从表面上来看,九品中正制的确是把地方大员的人才选拔权转交给了中正,是地方大员和中正之间的权力转移,可实际上,这是地方和中央在权力上的交接。每当我们谈起九品中正制的时候,都能明白这项制度是对察举制的一次重大改进,可我们却容易把另外一项重要选才制度忽略掉——辟除制。什么是辟除制?简单来说就是,像三公和州牧这种大员可以自己直接选拔任用人才。细心的朋友可能早就发现了,很多三国时期的名人都是靠辟除制登上了历史舞台,比如司马懿。曹操在公元208年担任丞相以后,就强制性地把司马懿辟为了自己的文学掾。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中央赋予重臣尤其是地方大员以辟除人才的权力,非常利于这些高官开展工作,然而,这项制度也有一个重大弊端,那就是让被辟除的人才和地方大员之间形成严重的从属关系,长此以往,这些人才必将会被打上标签。那么,这些人才对谁更忠诚?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更为重要的是,士族尤其是门阀世家在东汉末年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利用辟除制这项朝廷赋予的权力,地方大员不仅可以得到自己想用的人才,还和这些人才背后的势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大员和门阀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战火四起的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很多州牧和门阀建立起了一种密不可分的政治默契,为了自己的事业拼尽全力,却把朝廷的指令视若耳旁风。比如刘表,他这样的皇族宗室兼地方州牧为什么长期不把朝廷的指令当回事,就是因为他在进入荆州之后,和以蒯越为首的蒯氏、蔡瑁为首的蔡氏,结成了几乎是牢不可破的联盟关系。再比如袁绍,他为什么成为三国早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因为本身就是门阀大家出身的他,身边有着足够多的门阀大家给其撑腰,所以,他才赢下来了与除曹操之外的其他军阀的战争。

所以,当曹丕看到九品中正制的设计初衷时,想到的不仅仅是能够发现多少人才,也想到了斩断地方大员和门阀世家之间的密切联系。门阀士族怎么出头?他们只能依靠把官员任免权全部收回手中的朝廷,并渐渐减少和地方大员的合作。因为门阀和自己的亲密度越来越低,地方大员也只能听从朝廷的指令。

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任子制所带来的各种政治腐败。

限制宗室成员,拒绝自家人坐大

在汉代,凡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职期能够满三年,就可以举荐一个儿子或侄子之类的直系亲属,不用任何选拔考察直接进入中央担任郎官,这种世袭制的变种选人制度就是任子制,甚至一度延续到了清朝。尤其重要的是,很多宗室的俸禄都在两千石以上,即使级别不到,他们的子弟也能得到这项制度的优待。这毕竟是一项不公平的制度,还给结党营私等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对国家的稳定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为了表达对重臣尤其是宗室的厚待,这项制度又不能彻底废除,怎么办?通过九品中正制的方式给士族提供更多步入政坛的机会堵一堵他们的嘴,让他们和宗室、高官之间实现一个相对的平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在笔者看来,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让士族和宗室少发几句牢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宗室。

尽管曹丕是曹操选定的接班人,可曹植、曹彰等兄弟在内部的影响力仍不小;曹洪等宗室位高权重,在朝廷和军内的影响力都很大,他们虽然对曹操忠心耿耿,可他们对曹丕的忠诚度却难说有对曹操高。对于曹丕这样的掌权者来说,要想确保自己的王位稳固,必须得消除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

对于自己的那些弟弟及其子弟们,曹丕是怎么办的呢?按照之前的惯例,宗室封王者在自己的封国拥有几乎绝对的权力,而且可以在自己的封国里自行征辟自己的属官。曹丕的办法比较直接,采取了缩减封地、频繁迁徙、严密监视等手段,简单来说就是让这些兄弟和侄子们当富家翁,不让这些人的手中掌握多少权利。更难得的是,曹丕在登基称帝的时候,废除这项权力是打着九品中正制的公开名义废除的,这让曹丕和朝廷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他的弟弟和侄子们就算不满也不敢发牢骚,他们可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选出来的人才一定比朝廷选出来的更强。

自己的弟弟、侄子好对付,曹洪、曹休、曹仁等宗室怎么办?这些宗室都担任或在将来有望担任高官,如果沿用汉代的察举制和辟除制等制度,这些人还会得到自己选拔人才并培植个人势力的机会。刘表和刘焉不就是这种类型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曹丕同样需要九品中正制的方式,去削弱一下宗室的用人权,并把这些权利分配给士族,而士族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自然会选择站在曹丕这一边,并主动拒绝曹氏宗亲的拉拢。

曹丕盲目乐观,错误估计了形势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的确是一个比察举制更科学的选人制度,尤其是中正官员相对独立的选才方式,看起来也更加地客观公正。不过,曹丕在推行这个政策之前,却有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并没有想通,以至于给曹魏的灭亡打下了基础。

其一,过于限制了宗室的权力。曹丕借着一系列手段对宗室进行强力打压,是担心自己和后代的权力被宗室抢走,然而,从维护内部稳定的角度来看,宗室这类“近亲”仍然是维护大局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什么会出现三国这样一个乱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强化对宗室打压的工作以来,宗室的势力越来越弱,倘若赶上外戚、权臣或宦官把控朝廷,皇帝就容易陷入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对大局也无法实现最大程度的掌控,宗室想帮忙也是有心无力。在九品中正制的“帮助”下,宗室的能力越来越弱,并导致了他们无法在政局不稳时发挥正面作用。

其二,低估了门阀士族的“野心”。让更多的士族子弟登上政治舞台,并把手中来之不易的权力分一些给他们,这些门阀就会对曹氏忠诚吗?并不会,因为士族的“野心”不好满足,而且士族地主阶级早就想成为事实和名义上的权力掌控者了,比如袁绍和袁术这对早有称帝之心的兄弟。

其三,过于信任中正能够客观公正。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就说过,由各州郡推选出的大中正必须得是在中央任职且德高望重的人,大中正选拔任命的小中正必须得通过中央的认可,这样的中正选任方式看起来很科学,不过,这种看起来很科学的中正选任制度,却也存在三个硬伤:1.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而评议本身是一项很容易受个人意志影响的事情。再者,大小中正基本都是士族出身,他们的交际圈也基本上都是士人,寒门子弟想进入这个圈子存在不少难度;2.大中正是兼职,需要兼顾本职工作和人才选拔工作,恐怕无法同时做好这两项工作;3.小中正在具体的选拔人才工作中,是可以聘请自己的调查员,而调查员的品德水平难以保证。

曹丕画像

新闻推荐

教你看懂孕期B超报告单

孕期做B超检查究竟有哪些作用呢?虽然,准妈妈们都知道孕期B超检查不能少,但是具体来说孕期B超有哪些作用并不是很了解。在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