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漫话陕北灯俗

榆林日报 2022-02-15 08:28 大字

李贵龙

人类社会从蛮荒步入文明,在坎坷崎岖的前进道路上留下了无数智慧的印记,这些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模糊的印记都成为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灯俗文化,就是众多记忆中熠熠生辉的一种。

灯俗文化的载体是灯,灯是人类发现和使用火并学会了预留火种之后产生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用木豆这种灯的雏形照明,当瓦豆用于照明时,真正意义上的灯岀现了。我们从《尔雅·释器》中能了解到灯的起源变化:“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从灯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灯的进化演变。方块汉字是华夏民族的祖先观物取象刻画出的象形图符,经岁月雕饰逐步形成。因此,字的横竖点捺间储存着大量的原始讯息。“灯”字的演变过程是“豆—登—镫—灯”,木豆是灯的雏形,瓦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瓦豆岀现后,灯字为“登”,当铜质灯出现时,灯字为“镫”,到了南朝时才为“灯”。“灯”是由镫字删繁就简而来的。

当然,从字形变化中看到的是造字与改造字阶层使用的灯的变化,广大的底层民众使用的灯可谓五花八门,有石灯、瓷灯、砖灯,或用三支杈的树枝与一块石头也能做成灯。

灯不仅是照明工具,其岀现不久就成为灯俗文化的寓意载体。一盏盏灯的光焰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漫漫长夜照明,也是人们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等美好愿望的寄托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表征,并世代传袭。灯俗文化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了火之后,由于火能驱赶凶禽猛兽继而认为火能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形成了举火驱鬼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灯俗。

灯俗不仅具有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的远古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周代,“镫”与“登”通用。登为谷物登场,又引申为上升、增加、增添,人们取“灯”“登”谐音,喻五谷丰登。丁为成年男子,“灯”与“丁”谐音,人们为灯赋予了“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灯俗仪式成为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灯俗仪式数千年来在人生礼仪、年节时令中熠熠生辉,彰显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一切民俗文化都是通过一定民俗仪式展示的。灯俗文化在陕北这块厚重的土地上,通过婚嫁丧葬、年节时令等民俗活动,展示得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陕北的婚嫁习俗是一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以传宗接代为要旨的喜剧,灯俗文化是其中精彩的一曲。出嫁时娘家要给女儿陪嫁一台红灯树,并由舅家人赶在新人入洞房前点着,置于帐房窑的灶君神龛前,通宵达旦燃至第二天。男方娶亲时要带一只贴红双喜的灯油瓶,内放半瓶灯油,女方家要将油瓶添满,叫做“添灯”。陪嫁灯树和添灯仪式都是取“灯”“丁”谐音,祝愿新人婚后“纳吉添丁”“人丁兴旺”,这种仪式为无意识的祈子仪式。

还有一些灯俗是有意识的祈子仪式。寺院道观每年遇会日,会在佛祖、菩萨和娘娘神祇前点燃许多小瓷油灯,久婚不育的妇女跪拜上香,许下祈子心愿后端一盏灯小心护着不能熄灭,回家置放在灶君神龛前,来年生子,要到寺院道观还灯。这种端灯风俗,是灯俗文化与宗教相融产生的。

转九曲是盛行于陕北祭祀道教始祖的一种古老社火活动。转九曲的场图是太极九宫图,也有称之为姜子牙摆的九曲黄河阵,但不论哪种说法都以灯俗为主旨。因此,转九曲又称为转灯。正月里,陕北许多村社都要转九曲。在平坦的田间或河滩,用365根高粱秆或木杆等距离纵横栽成一座方城,城留进阵门与岀阵门各一;城内九个曲处搭彩门,每座曲门供奉一位神灵,即日、月、火、水、木、金、土、罗睺、计都九曜星君,在九曲阵的正中供奉太上玄元祖师,每根杆上置灯台放麻油灯。转九曲开始,唢呐高奏、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仪仗队气势威严,秧歌队舞伞歌扇,转九曲的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紧随其后,一道人流在灯火通明的九曲十八阵中涌动。祈子的妇女在转灯过程中从灯杆上“偷”一盏灯端回家,置放于灶君神龛前。这种“偷灯”祈子仪式是灯俗文化与道教相融产生的。

转九曲还有驱邪祛病、辟瘟护生、祈福延寿、村社和谐、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民俗寓意,是民间综合性的灯俗文化大展演。

摆灯山也是正月闹社火的一项重要内容。用八张高桌、一张大炕桌、一张小炕桌,斗、升、子各一只,和装满黄土点燃香把的老碗,依次叠摆成六层高、金字塔状灯山,每层边沿贴上写着“合家欢乐”“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语的五颜六色纸吊子和对联、拯干、纸花,并将七十二盏油灯按俗定位置摆上。月亮初升,鸣炮、点灯,鼓乐秧歌队绕着灯火闪烁的灯山且歌且舞,娱神娱人好不红火热闹。

过新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窗花对联,把石窑洞组成的村落打扮得流光溢彩。院子里红灯高挂、爆竹齐鸣,把叫做“年”的魔兽驱赶;窑洞内油灯通宵长明,防止黑身白手妖魔“祟”对小孩的侵害。人类最原始的灯火崇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年节最耀眼的标识和文化符号。人们还通过灯光的亮度和灯芯结花的大小,预测来年人口的平安和五谷的丰歉。

元宵节是以灯俗文化为主题的节日,通过观灯、赏灯、转灯,祈求天官赐福,其宏大气派的规模,光与彩结合的美妙,和广泛的参与性、极强的娱乐性,使得元宵节成为彩灯制作的创意、技艺、工艺比赛的大舞台。

沿黄河一带逢七月七有放河灯的风俗,其民俗功用为,一是敬河神,祈求风调雨顺避免水患成灾的愿景;二是将疾病瘟疫送走,让其随波流消失;三是祭奠葬身波涛的亡灵。后来兴起放孔明灯,其实是在本土曾有的一种灯俗叫放天灯,寓意是许下美好心愿,让神灵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实现。

在丧葬礼仪中有撒路灯的风俗。撒路灯是为了将通向极乐世界的漫漫苦旅照亮,让逝者顺利步入天堂。微弱的灯火寄寓传播的是忠孝文化。

在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灯俗文化保留得十分完整且五彩缤纷,灯俗文化成为婚嫁丧葬、年节时令诸多民俗活动最耀眼夺目的标识。

火的发现,使人类结束了漫漫黑夜的跋涉进程;火的应用,创造了灯俗文化。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远古灯俗文化受到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滋润和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根植于民众心田,凝聚、挽结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识,体现岀多彩的文化形态。

历史车轮行进至当下,电流代替了麻油,传统灯具被琳琅满目的高科技灯具“挤兑”进了历史博物馆,但是灯俗文化没有因为传统的载体消失而消亡,以其强大的适生力至今在百姓的精神园地里大放异彩。通过对各种形态灯俗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不只是对传统文化、古老习俗的认同和重温,而是通过灯俗对生命的赞颂,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根脉,去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娱神娱人自娱的独具地域风情特色的灯俗形态中达到天地人、家族邻里、社会各方的和谐,使亲情、友情、乡情、民情更加凝聚和升华;在熠熠生辉的灯火传承中使中华文脉愈加根深蒂固、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新闻推荐

福山交警全面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沁雨)为扎实做好节日期间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福山交警大队结合实际,以钉钉子精神采取“四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