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不考研是异类”是哪门子观点?

济南日报 2022-02-10 11:38 大字

黎青 作

□何勇海

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21%。记者在了解考研理由时,发现有部分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一心向学。但大部分学生谈及考研目的,依旧以增加自身应聘砝码、缓解弥漫社会的就业焦虑为主要目的;另有学生则属跟风,因“不想当异类”而报名、备考;更有少数学生以“还想再玩几年”“害怕成为社畜”的心态加入考研大军。(2022年第2期《半月谈》)

不考研就成了“异类”,合理吗?回答是否定的。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中间阶层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大,精英和底层的数量相对较少。与橄榄型社会结构相对应,橄榄型人才结构则更为科学,也就是职业教育、专科生、本科生占比,大于一头的高中以下学生、另一头的研究生,才是最科学的,这样,人力资源才可能向更广阔的领域分布,得到合理配置。

事实也是,近年来,学历贬值不仅体现于本科生常态化的难就业,也体现于研究生学历的认同度越来越低。部分本科生考研是为了“以时间换空间”——谋求更好的就业出路,结果却出现“研究生就业拼不过本科生”的尴尬。一句话,当本科生蜂拥考研,就业难无疑会转嫁到研究生身上。

其实,考研或就业,两样选择都可以精彩,关键是要有真才实学。

学历上的差距可以超越,但就业看的不只有学历,自身的专业技能

以及其他加分项,才是实现就业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深层次社会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招生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许多方面着力解决。如果考研只为追求好听的名头,增加自身应聘砝码,躲避就业压力,甚至只是“不想当异类”“还想再玩几年”,恐怕难以得其所愿。

说到底,将不考研当成“异类”,会加剧社会对高等教育非理性渴求带来的焦虑,加剧就业市场扭曲,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新闻推荐

小黄喜欢胖子

□荷叶胖子坐28路公交车回来,我带小黄去工程学院门口接她。胖子下车没有喊妈,先喊“小黄小黄”。小黄抬头看,箭一样地冲过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