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渐行渐远的川东乡村美食(之二)

达州晚报 2022-02-09 09:31 大字

在粮食短缺,生活困难的上世纪70年代前,只要是能进口饱肚的食物,都会派上用场。由此,一些生长在山坡野地的植物,无疑成为了那时难得的乡村美食。

清炒地木耳

地木耳,就是附生在石骨子山梁上的一种菌藻类植物,学名叫“普通念珠藻”。它的别名很多,地皮菜、野木耳、地见皮、地钱、岩衣。因为它生于地上,形似木耳,色似木耳,故谓之地耳。其肉质薄于木耳,做菜容易入味,口感松软脆嫩,是一种集美味、营养、功能于一体的充满山野风味的乡村佳肴。

在老家乡下,人们习惯性地把地木耳称之为“地母儿”,或许是因为“木”和“母”谐音所致。它的生长旺季在初夏季节。当地里的小麦和豌胡豆即将收获之时,一场绵雨,地木耳就蓬蓬勃勃生长了起来,地上黑绿绿的一片。在拣拾地木耳时,手要轻,要一张一张地拣,如果一把抓,不但沾附的泥沙多,还会损伤耳皮。拿回家倒入瓦钵中,放上清水,加上一点食盐,让其浸泡几个小时除沙泥,然后用清水反复淘洗几次,直至沙泥全部淘洗干净为止。待地木耳水分沥干,在锅中放少许菜油,加上生姜、食盐,撒上一把新鲜蒜苗,用铁铲翻炒十几下,炒干锅内的水分,清炒地木耳就可以出锅了。

那些年,真正的木耳菜很稀缺,不但没口福吃,而且连看见的机会也很少,能有野生清炒的地木耳下饭,有油有盐有滋味,也算是打牙祭的菜品了。所以,一到五月,我们一帮小孩放学回家,顾不得父母吩咐的上坡放牛割草,便悄悄地提着竹篮去拣拾地木耳。有时,为争抢地木耳,不惜与别的小孩吵架,甚至打得鼻青脸肿,双方父母出面才平息了干戈。此时想起当时的所做所为,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

如遇阴绵雨天气,地木耳生长特别旺盛,几乎是天天拣天天吃,吃不完的便利用星期天,将捡拾回家的地木耳,用清水盐巴去沙去泥后,背到乡场上去卖,虽然一斤只能卖几分或一角钱,但我们也满心喜欢,因为卖得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不仅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也可攒点零钱买学习用具,缓解家中经济上的拮据。

如今,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自然生长的乡村食物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再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了;加之近些年居住在乡村的人越来越少,生长在山坡野地的地木耳,因无人拣拾而烂掉,实在是可惜。或许,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洋槐花

在所有的乡村食物中,用洋槐花做出来的菜品,自然也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小时候,每到阳光灿烂的四月末、五月初,我们一帮小孩,便会带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竹竿一头绑个铁钩子,嗅着洋槐花的香味,去生产队那几棵大槐树上去勾槐花下来吃。

而采槐花也有一些技巧,要精准地把握好时机,不要等到花朵全部开放了再采,要半开不开之时的槐花最鲜嫩最好吃。采摘时,我们常常选取一些最为茂密的槐树枝丫,用铁钩子勾住一扭,再使劲地往下一拧,槐花枝便会掉落地上。那时嘴馋的我们,会将掉落地上的新鲜槐花,放在鼻子里吸一吸,然后,把里面那一点点甜丝丝的槐花蜜摘下来吃掉。拿回家后,母亲会变换着花样做成菜品给我们吃。

用槐花炒蛋和炕槐花粑粑是一种最简单的吃法。将鲜槐花洗净沥干之后,拌上适量的鸡蛋,像春芽炒蛋一样,加入食盐葱姜调匀,放入锅内用铁铲翻炒几分钟即可起锅食用。也可以将槐花与面粉搅拌成稀泥状,加入少量的食盐用铁锅炕槐花粑,这种槐花面粑吃起来味道也很特别。

而较复杂的吃法就是蒸槐花了。新鲜洋槐花剔去花中的叶梗,用清水冲洗几遍,把上面的尘土冲洗干净后倒入盆里面,加入少量的玉米面,再加入面粉直接用手翻拌均匀,使洋槐花全部沾上面粉。如果太湿的话,可以加少量的干面粉继续搅拌,其目的是不让它们相互粘连成坨,一直搅拌成那种颗粒分明的状态,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盐调味,翻拌均匀就可以了。然后在蒸锅里加水,待水烧开后,把搅匀的洋槐花倒在竹蒸笼里面,盖上锅盖慢蒸十几分钟,当槐花味变得香浓时,证明槐花菜榨已蒸熟了。

接下来将事前准备好的姜片、蒜粒、辣椒、盐巴,放进滚沸的油锅中翻炒几分钟,用筷子把槐花菜榨分开,将调料均匀地淋在上面,撒上一把葱花即可开吃。这时满屋子都会飘逸着洋槐花和葱花独特的香味,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洋槐花菜榨,不仅清香鲜美,营养好吃,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了。

如今,老家那几棵老洋槐树因修建农村公路时被砍伐了,而曾经伴随着我度过童年时代的洋槐花味道,只有到尘封的记忆里去搜寻了。

□山溪

新闻推荐

蓬莱公路中心开展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金海善通讯员宁欢)7日下午,蓬莱公路中心开展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及保洁公司安全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