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爱竹总如教子弟 数番剪削又扶持

潍坊晚报 2021-12-19 09:02 大字

郑板桥是一家之主,是个父亲,那郑板桥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

郑板桥一生两个儿子都夭折。第一个儿子五岁夭折,对郑板桥打击很大;五十二岁,郑板桥又得一子,他并不因为如此就溺爱、宠惯这个儿子,而是要求爱之以道。郑板桥提出对孩子教育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要做一个知书明理的好人!而把中举人、中进士、做官这些一般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小事!但第二个儿子也在六岁时夭折。

爱子五岁夭折,对板桥打击很大

前面我们讲郑板桥身世的时候讲过,郑板桥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与他的发妻徐夫人结了婚。婚后,徐夫人先生了几个女孩,然后才生了一个儿子。这对郑板桥来说,是盼望已久的事情。

郑板桥是一个儒家思想的言传身教者,在儒家的伦常观念中,特别重视后代里有没有男孩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郑板桥有了儿子,就特别地喜爱,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犉儿。犉儿的意思就是小牛犊。

但不幸的是,犉儿只长到五岁,就夭折了。这在当时医疗条件下,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对郑板桥来说,这个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太爱这个孩子了。

为了这件事,郑板桥专门写了《哭犉儿五首》绝句,并且收在他自己亲自编的《郑板桥集》里面。这也是郑板桥早期诗作当中最感人的作品之一,即使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今天我们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郑板桥痛失爱子的悲伤情怀。其中,《哭犉儿五首》之二这么写道:

歪角鬏儿好戴花,

也随诸姊要盘鸦。

于今宝镜无颜色,

一任朝光满碧纱。

犉儿是家里的小儿子,受了几个姐姐们的熏陶,喜欢戴花,甚至还要姐姐们那样的发髻。现在犉儿没了,一切都成了过去,就是那面当初照过儿子可爱模样的镜子,在郑板桥看来也变得暗淡无光,失去了颜色。

蜡烛烧残尚有灰,

纸钱飘去作尘埃。

浮图似有三生说,

未了前因好再来!

这首《哭犉儿五首》之五说的是给儿子上坟扫墓的情景。看看蜡烛烧尽,纸钱化灰,又是离去的时候,忽然想到佛教里三生之说,下辈子我们再做父子吧——郑板桥真的是从心里面很爱这个仅仅活了五岁的儿子啊!

五十二岁再得一子,板桥要求爱之有道

犉儿死后,郑板桥一直没有儿子。又过了好多年,直到他中进士做了范县知县,他的第三任妻子饶五娘才给他生了第二个儿子,这时候他已经五十二岁,两鬓斑白了!

晚年得子,郑板桥给他起的小名叫麟儿。麒麟是多么珍贵的动物!由此乳名,也知道郑板桥对晚年得到的小儿子爱之弥深。他在写给堂弟郑墨的信中直言不讳地说: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

五十二岁才有了儿子,当然是倍加疼爱,他接着说——

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郑板桥并不因为五十二岁才有了这个儿子就溺爱他、宠惯他,而是要求爱之以道。怎样才算是爱之以道呢?

儒家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有仁爱之心。郑板桥是把这一点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的。

仁爱忠厚的基础是要培养一颗善良之心,而善良之心来自于平时的养成。所以郑板桥对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平等意识的建立和同情心的建立——郑板桥教育儿子的第一个要求是要仁爱忠厚,平等待人。《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里有这样的记载: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

在郑板桥看来,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父母也是一样的父母;天下父母都有爱子之心,孩子有了好吃的零食,要分给小孩子们一起吃,而不要只给自己的孩子吃,让其他孩子远远地看着……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平等意识,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而且,不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整个世界。在这一点上,郑板桥甚至连孩子如何游戏都想到了:

……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至于系个蜻蜓啊,绑个螃蟹这样的游戏,蜻蜓和螃蟹成了小孩们做游戏的工具,这些小昆虫、小动物一时片刻的,就一命呜呼了——我们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了吗?郑板桥意识到了。在郑板桥看来,这是不适合让儿童玩的游戏。郑板桥的理由也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里说的明白:

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为了我们自己一时的愉悦,让另一个生命遭受折磨,这是谁家的道理?难道非要以摧残别的生灵的方式来愉悦我们自己吗?所谓大爱无疆,正是这样的思维。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观点和理念来教育孩子,也依然值得提倡的。

仁者爱人,爱人及物,忠厚平和。这都是孩子应当建立起来的思想意识。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应当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方式。其中首要的是:谦虚有礼。这是郑板桥对自己小儿子提出来的具体要求。郑板桥在《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里说:

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六岁的麟儿刚刚入学读书,郑板桥要求他对同学要有礼貌,不能直呼其名;有多余的文具,要分给同学使用。

麟儿是郑板桥在范县做知县的第二年出生的。他六岁入学这一年,郑板桥已经调到潍县做知县了。用现在的话说,麟儿也算是个“官二代”了。郑板桥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给儿子提出来的另一个要求是:不搞特殊。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

郑板桥虽说自己是个微官,其实他这官一点也不小。七品县令,在当时来说是朝廷命官,一方父母,真正有郑板桥这样身份的人并不多。郑板桥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他提出来,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搞特殊。

郑板桥要儿子在对待同学老师这些事情上,要处处谦虚,尊师爱友。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

意思是选择好的老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敬重老师。私塾聘请的老师,只是在当地有名气,未必是闻名海内的名师,但不能私下里笑话他学问浅陋,甚至当面指出他教学中的谬误。这会让老师惴惴不安,也不能安心教学。

郑板桥育儿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平时要怎么对待同学呢?尤其是对待那些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同学该怎么做呢?

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没有钱买本子的,要若无其事地送给他;下雨天不能回家的,要留他吃饭;到了晚上放学,道路泥泞,应当给他一双旧鞋,把他的鞋换下来回家。所谓怜贫恤寒,推己及人;既要帮助别人,还不能让别人难堪,在郑板桥教育孩子的这番话里,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郑板桥对儿子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热爱劳动。麟儿读书时,郑板桥正在潍县做官,他很关心儿子的学习,在给堂弟郑墨的家信中经常问:

麟儿勤读否?尔宜时加查察。儿辈读书,督促之责,教师负十分之六,父母负十分之四。

看来郑板桥也很明白,孩子读书的责任不全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也很重要。但是,与读书比起来,郑板桥似乎更关心孩子的发育成长,希望他有健壮的体魄和优良的天性,在《潍县署中寄内子》中给妻子的信中说:

惟儿童心理,都喜劳动,禁其嬉戏,有妨发育之天机。可于课余之暇,命农工导之学稼学圃。我不愿将来都能取势位富厚。

郑板桥却鼓励孩子学习种菜种庄稼,他有两点考虑:一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体魄,更好地发育成长;二是希望孩子将来依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而不是仰仗地位和权势。

郑板桥通过自己的半生经历,已经看到了在取得权势的道路上,处处充满着险恶,他不愿意儿子再走这样的路。所以,给郑墨的信中他说:

盖宦途有夷有险,运来则加官晋爵,运去则身败名裂。愿子孙为农家子,安分守己,优游岁月,终身无意外风波遭遇也。

郑板桥为官十二年,亲眼目睹了封建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是是非非。运来加官晋爵,运去身败名裂!他希望儿子远离这些,做一个靠诚实劳动养活自己的人。这样安分守己,过平常的日子,这样一生都会平平安安,没有什么风险。

总之,郑板桥对儿子的最终要求就是做个好人。他在给堂弟郑墨的信中直言不讳地说: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郑板桥提出对孩子教育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要做一个知书明理的好人!而把中举人、中进士、做官这些一般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小事!他还怕孩子的母亲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溺爱孩子,让郑墨把这封信读给她们听,使她们知道爱子之道就是要教孩子做一个好人的道理!

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他在潍县做官,儿子在老家兴化由夫人和堂弟抚养。他在政事之余,还不忘亲自给儿子选了几首浅显易懂,内容平实的五言绝句,如《悯农》《蚕妇》,让儿子唱给大人们听。现在的小学课本,这两首诗也是选在其中的。可见郑板桥教育孩子的思想和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吻合的。

可惜的是,郑板桥五十二岁才有的这个儿子麟儿,活到六岁的时候,却因出麻疹而夭折了!这使郑板桥的满腔希望化为泡影。此后,郑板桥再也没有儿子了,晚年过继了堂弟郑墨的儿子接续烟火。

无钱陪嫁女儿,郑板桥画兰花陪送

郑板桥一生两个儿子都夭折而亡,女孩呢,是有几个长大成人的。从现存的资料看,郑板桥对她们的教育也是用心的,并且还教她们读书识字,在《闲居》里有这样的句子:

荆妻拭砚磨新墨,

弱女持笺索楷书。

这是他在自己诗里面描写的生活画面:妻子在砚台上磨墨的时候,小女儿也过来要郑板桥写的楷书作为练字的字帖。可见郑板桥是教她们读书写字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郑板桥一幅画兰真迹,上面是郑板桥的亲笔题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下面的落款是“乾隆戊寅,郑板桥老人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据查乾隆戊寅是乾隆二十三年,这一年郑板桥六十六岁,他的二女儿嫁到姓袁的人家去。郑板桥这时候已经罢官在扬州老家,只能靠卖画维持生活,家境贫困,因为没有多少钱陪嫁女儿,于是,画了这幅兰花来陪送女儿。

关于教育后代子女,郑板桥写过两副对联,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第一副对联是: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意思是说养育儿孙,要像他画的竹子一样,虚心持节,宁折不弯,表现出做人的气节。第二副对联写的是:

爱竹总如教子弟,

数番剪削又扶持。

意思是说爱护竹子就像教育子孙一样,既要扶持他昂扬向上,不断进取,又要及时剪削旁枝乱梢,修正毛病,这样才会天天向上,长大成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啊!

新闻推荐

山西采煤透水事故被困人员成功升井

新华社太原12月17日电记者从山西省孝义市“12·15”非法盗采煤炭资源案件引发透水致人员被困抢险救援现场了解到,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