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致敬教师节 唯爱与榜样

达州新报 2021-09-10 00:54 大字

今天(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向所有老师道声: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庆祝2021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开展好教师节宣传庆祝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明确,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近日,记者走访达城部分教师、家长、业内人士,了解到他们对教师节的想法和看法。

倡导教师节“不收礼" 老师直呼“轻松许多"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教师节前后,不少学校都三令五申教师不能收不应有的礼物。一位学生家长吕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她们小区包括孩子所在的学校,都专门下发了一份“廉洁过节倡议书",呼吁老师、家长和学生们,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的庸俗之风。呼吁老师用实际行动拒绝不应有的礼物,呼吁家长不要费心和纠结于送老师礼物,而应该尊重老师职业的专业性,信任老师的专业态度和能力。

记者还看到不少拿着鲜花的家长,在校门口吃了闭门羹。有家长告诉记者,学校严格到不让拿着鲜花的孩子进入校园。

家住南外的朱先生告诉记者,小宝的幼儿园老师拒绝收礼。他一早就和群里的家长们商量好,大家凑钱一起买束鲜花表达心意。作为联络人员,他跟学校再三沟通和请示后,才将鲜花送给了老师。不过,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她发现,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多了一小束鲜花,“是老师把大束鲜花拆散成了小束花,又给家长们带回来了。"

记者了解到,各地明确了教师节“高压线",老师不可以收取家长红包,不可以收取家长礼物,不可以接受家长的宴请。某幼儿园李园长表示,如果学生和家长想表达感激之情,可以用拥抱或是自己DIY的小礼物代替,“孩子们亲手做出来的东西就和物质无关。"

对于学校不能收礼的规定,很多老师表示赞成,有老师说“轻松了许多"。某民办小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教师节前,学校专门举办家长会告诉家长不要给老师们送礼物。每个班会有统一的庆祝活动,“教师节当天出一期教师节主题的黑板报,学生将自己的祝福贴在上面。"

家长觉得“礼尚往来" 老师吐槽“坐立难安"

记者了解到,有的家长觉得在教师节送礼,“礼尚往来"没有什么不妥,却不知成了钻营攀比的“修罗场",甚至成为了潜规则,让家长、老师和学生都难堪。

家长罗女士说,从幼儿园开始,她就一直都有为孩子的老师们用心准备礼物。为了不让老师为难,不让孩子发现,她可谓费尽心思。购物卡、精致小礼品、特色定制用品……每一年,她准备的礼物都各有千秋。她认为,自己用心为老师准备礼物,能让老师体会到家长对老师的肯定,从而对孩子更加上心。

在罗女士看来,自己的努力是有一定回报的。“有的老师除了群发消息,还会时不时私发一些孩子的情况给我,让我更加放心。"她说,这也促使她在为老师选择礼物时更加精心。

某小学的吴老师表示,收到贵重礼物后会“坐立难安"。她告诉记者,去年有一年级的家长提出给老师们购买电脑。在她明确表示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贵重物品后,家长还是执意将电脑快递了过来,“我们最后还得退回去。"

对于家长送礼,她表示很困扰,“家长确实很热心,你也不能对他说重话,只能一再强调我们是有底线的,让家长相信即使不送任何东西,我们也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她说,老师们不需要从家长和孩子送的贵重物品中感到尊重,“我们更在乎家长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教育节奏、策略和计划,希望能够从家校友好共育中感受到真正的尊重。"

老师家长需抛却功利心 别让教师节成“教师劫"

每当教师节临近,许多家长都会焦虑于如何向老师“表达心意"。教师节前在“家委会"或“家长微信群"中号召全班“集资"给老师选购教师节礼物的情况并不少见。

集体给老师送礼看上去很“美好",实则隐患不少。一来“绑架"了那些不愿送礼的家长,迫不得已参与其中;二来也把老师放在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收辜负了家长们的“好意",收则违规,受到处罚。

业内人士储先生表示,就长远来看,家长向老师送高额礼金的行为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无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无论处于教育的何种阶段,个人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都在被身边的环境影响塑造着。家长们若不做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榜样而做“送礼办事"的追捧者,无异于直接给孩子灌输投机取巧的观念,更可能种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尽可能淡化处理,不要收重礼,跟家长明确说清楚。"储先生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要解决功利心的问题,“让大家建立一个平等又相互尊重的关系。别让教师节成为‘教师劫’。"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设立教师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其实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对教师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对知识的重视、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可和理解。与其把尊师重教“外化于形",倒不如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当然,作为教师也要主动恪守师德,自觉抵制收受礼品等不良风气。只有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努力,才能让教师节送礼的“焦虑"终结。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如何稳投资稳外资 国家发改委作出回应

新华社记者做好稳投资、稳外资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8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对当前我国投资和外资形势作出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