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东坡上的苏轼

济南日报 2021-08-31 11:19 大字

□于坚

19岁时,我第一次读苏轼的文章《赤壁赋》。这是中国经典《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从前,这本书每个知识分子不仅要读,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我至今依然记得《赤壁赋》给我的那种洗礼般的感受。

那是1975年,“文革”的末期,我亲眼目睹图书在燃烧,我的语文教师被红卫兵带走。记得小学五年级第一天上课,我的教科书只剩下一本:红色封面的《毛主席语录》。那是个喧嚣的时代,大街上到处是高音喇叭。时代号召破旧立新,改天换地,传统中国“道法自然”的思想声名狼藉、沦入黑暗。

某一天,一篇古文,越过千年,深入到我的内心,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如此安静,就像远古的河流,明澈、朴素而深邃,坚定,自信,彰显着那些古老的真理。

真是一个荒诞的时刻,我竟然通过秘密的地下渠道,得到苏轼的《赤壁赋》。当我翻开这中国“文学圣经”之一的时候,窗外的围墙上,贴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标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不用知道作者是谁,你立即被这不容置疑的朴素语词、行云流水般的语感、大地般的充实自在,被它穿越时空的真理性所感动、慑服。这就是“圣经”。

如果人们迷惘于自己时代的各种异端邪说的话,那么一旦读到这篇文章,他们就会幡然觉悟。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青年时代摇摆不定的世界观清晰了,确定了,永远不可动摇了。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世纪都会出现大诗人。《诗经》时代,杰出的诗人多如牛毛,匿名的大诗人可以采诸野。“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人类文明有各种各样的开端,从一部诗写成的经书开始,仅中国独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在我看来,文的出现,就是诗的具形,文是先验之诗的升华。

如果从言简意赅这种诗最基本的特性出发,那么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或者说,汉字的诞生本身就是汉语先民对诗的觉悟。“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除了汉语,没有哪一种文明有过这样的记载,文的诞生,就像神的诞生一样,一个神秘事件。黑暗时代封闭于各个地方的诗意通过文从此可以流布大地,文明开始了。

文明,以文照亮。通过语言觉悟。这种起源导致伟大的诗人在这个民族中层出不穷,世所罕见。汉是一个高潮,唐是一个高潮,宋是另一个高潮。宋以后的一千年中,这种以文为文明最高标准的趋势逐步式微,到1840年以后,几近消失。

今日,现代主义在中国建造一个全新的空间,传统中国的空间世界荡然无存。但是,文继续着,人们依然在用五千年前(在殷墟发掘的甲骨并不能视为文诞生的年代)甚至更早就出现的文命名现代。依然是先知孔子启示的真理:“不学诗,无以言。”

苏轼随物赋形,在世,活泼泼地。苏轼在诗歌中描绘他的日常生活,这是他的生活场景之一:

“睡起画堂,银蒜押帘,珠幕云垂地。初雨歇,洗出碧罗天,正溶溶养花天气。一霎暖风回芳草,荣光浮动,掩皱银塘水。方杏靥匀酥,花须吐绣,园林排比红翠。见乳燕捎蝶过繁枝。忽一线炉香逐游丝。昼永人闲,独立斜阳,晚来情味。便乘兴携将佳丽。深入芳菲里。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伶俐。看紧约罗裙,急趣檀板,霓裳入破惊鸿起。颦月临眉,醉霞横脸,歌声悠扬云际。任满头红雨落花飞。渐鳷鹊楼西玉蟾低。尚徘徊、未尽欢意。君看今古悠悠,浮宦人间世。这些百岁,光阴几日,三万六千而已。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

……诗只是诗,虽然一再被各时代的诗人申明,但读者一到关键时刻,就将诗理解为事实本身,美降格为事实,成为可以呈堂取证的证据。尽善尽美,善成为现世在场的道德、政治尺度,超越性的尽美被忽略不计。

在中国这种文化传统中,写作是刺激的,令人兴奋的,也是危险、令人恐惧的。文教充满魅力,“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极端的时候,甚至导致杀身之祸,诗歌天才被嫉妒、被陷害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杜甫写到李白的时候,曾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野史记载,唐代诗人刘希夷曾经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他舅舅宋之问为这两句诗迷狂,要求刘把这两句诗让给他,刘希夷不干,宋之问就杀害了刘希夷。

宋是一个鼓励直言不讳的时代。苏轼持不同政见,他要行的是古人之政,他直言不讳,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认为:“圣人必能正,不能使天下必从”“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固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几矣(天下的至理未尝不一,但一不可以固执,知道一而不固执,才近于一)。”

苏轼尊重历史、经验、“道法自然”热爱生活,必然尊重多样多元。“从我者纳之,不从者付之其所欲从,此大人也(同意我的我接纳,不同意我的让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才是高人)。”他骨子里颇近现代的自由主义者。

新闻推荐

电动自行车治理,管车更要管人

《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规定,2021年10月31日,为期3年的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将正式结束。届时电动自行车不合规将不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