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还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事
本报记者苏茜茜
读书日前夕,手机里的带货主播们已开始卖力推销热门书籍,直播间里书的种类繁多,价格优惠;书店一角,茶香四溢,喜爱阅读的人围坐在一起,他们畅谈读书带来的收获与喜悦。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人们再次因读书而聚集。线上、线下,这一动一静的结合让如今的读书日更加丰富多元。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一种改变生活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你还在读书吗?是读屏还是读纸呢?在这个世界读书日里,来看记者的采访。
他们用读书改变自己的生活
参加培训机构公务员考试课程的贾丹青见过身怀六甲的孕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渴望进入体制内的应届大学生;试图改变现状、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职场人……贾丹青说,她和这些人有个共同的认识,离开校园后,他们更加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作了5年,贾丹青明白,如今30岁的年纪成家有娃,再学习似乎更加困难,不过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让她愿意奋力一搏。功夫不负有心人,贾丹青最终以笔试面试均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她说,成绩出来后她终于松了一口气,现在给自己和家人也算有个交代了。事后贾丹青和朋友聊起来考公的经历,她说,感觉一切没那么难,感谢曾经努力奋斗的自己。
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29岁的郑云龙笑着说:“我不是,因为考研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大学毕业3年后,郑云龙开始了他的在职考研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郑云龙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最初的考研目的是为了能参加单位的人才“提升计划”,如今单位“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但郑云龙说,自己仍要继续考下去。他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郑云龙说,自己想学到更多知识,他开始享受这种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
他们在书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在事业单位从事文职十余年的周迪是单位里公认的“才女”。同事形容她“满腹诗书气自华”,爱读书是她的标签。
为迎合大众阅读新需求和信息传播的新任务,周迪的工作从纸质传播向新媒体传播转移,她开始尝试学习在新媒体上发布一些短小轻松的文字。周迪说,这种文字的传播时效快,内容简洁,更易于读者快速接受,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文字缺少了像纸质图书一样的后台编辑,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导致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个人如果只在手机上阅读和接受信息,就很难通过阅读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周迪看来,长时间的手机阅读让人缺少了思考的空间,从而加速了不安的趋向。周迪说,自己爱看书,书的类型不受限制,人物传记、经济学、天文学、心理学、诗词、散文、插画等她都看。周迪最近在床边放了一本《宋词》,她会在睡前翻看许久,遇到慷慨激昂的豪放词章,还会饶有兴致地读出声来,遇到情意婉转缠绵悱恻的词章她也会被感动的流泪。周迪说,成年人生活的苦,随处可见,而读书是唯一能让她放飞灵魂的时候。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阅读,手机嫌麻烦不愿意玩,虽然是个先进的东西,但我的看法它永远代替不了书籍。” 52岁的苏玉良说。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了。在电子设备上阅读,这必然带来纸质书本阅读的不断减少,在苏玉良看来,如今重申“读书日”也是希望唤起读者对纸质图书的热情。“如果一定认为有用才读书,因为读书不能填饱肚子而拒绝读书,那丧失的不是书,而是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苏玉良看来,读书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可以让他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产生向往,产生追求,可以帮助他摆脱生活中的狭隘、平庸和不如意,变得心胸开阔。
他们为孩子放下手机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近日,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其中折射出来的当今中国家庭风格迥异的教育万象引发大众讨论,这也再次印证家庭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怀孕时张锦和丈夫就达成一个约定,非特殊情况,在家不看手机,不开电视。张锦32岁,这个年纪对于手机的依赖再戒掉并不容易,从大学时期窝在被窝追郭敬明的电子小说,到网购、抢红包、点餐、出行,张锦和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一样, 一部手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选择放下手机,张锦说,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给孩子营造一个单纯安静的空间。在张锦看来,手机里的包罗万象都抵不过静下心来陪孩子的每一分钟。张锦的丈夫说,成年人的世界,低头刷手机似乎只是带走你的时间,但如果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就是他唯一的童年。
郑东最近网购了几次绘本,都是买给1岁儿子的。郑东热衷用手机玩游戏、看球赛、看军事新闻,却很少在儿子面前拿起手机,他会在下班后,换上睡衣带着儿子一起看绘本。小家伙活泼可爱,最近跟着爸爸读绘本《刷小火车》,每当郑东看着书本念出,“嘟嘟嘟,刷牙小火车来了。”儿子就会张开嘴巴,一只小手在嘴巴前比划着自己刷牙,这些行为的改变让郑东很有成就感。“对孩子最好最适合的教育还是读书。”郑东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我们虽然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体验,这种经历让我们吸收了很多的营养,也让我们的心灵成长,但假如少了与书中那些伟大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长大,因为我们的眼光将很难超越我们的生活环境。读书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倡导,我们坚信在这块名士之乡、圣贤之地,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将阅读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一儿名童在书店阅读书籍(本报记者王仰浩摄)
新闻推荐
接连诈骗三名女子,被害女性年龄从20多岁跨越到40多岁,70后男子章淳有着精湛的“演技”。4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