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每个季度末,这里的技术人员都会走进井场,感受“油井的性格、脾气”,梳理“储存于自己大脑中的油藏”的变化 【创新在一线】走,和油井说说心里话

安徽工人日报 2021-03-31 03:15 大字

阅读提示

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3日,组织技术人员与油井说说心里话,是中国石化一家研究所的“规定动作”。自2009年建所至今,这一传统从未间断。技术人员走出办公室,把油气井当成了朋友,真诚地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对地下地质构造的认识,梳理“储存于自己大脑中的油藏”的变化,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使创新更有针对性。

3月23日,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开发研究所一季度一次的“我和油井说说心里话”活动日。这天,该所组织15名技术人员来到标志着我国首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塔河油田诞生的沙48井,重温发现历程,倾听油流声音,感受“老朋友”的脉动。

在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3日,组织技术人员与油井说说心里话,是该所的“规定动作”。自2009年至今,技术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一传统从未间断。

“每口油气井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气,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设计出油井‘喜欢’的开发方式、工艺技术。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和油井说说心里话,就是提醒大家,搞开发要认清地质规律,从油井实际出发。”开发研究所所长蒋林说,通过这一载体,他们传承老一辈石油人“三老四严”的作风,精心管好500多口生产井,12年累计为国家献油超1500万吨。

“以前不是你不行,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误判了你”

TP272H井本是一口油井,生产层位是塔河油田深部奥陶系。经多年开发,能量逐渐枯竭,一度被打入“冷宫”。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去年全面挖掘停产、低产油井潜力,TP272H井重回技术人员视野。地质工程师程露认真查阅原始地震资料,发现上覆地层白垩系有良好的天然气储集条件,有改层产气的潜力。改层生产措施实施后,这口井日产气2万多立方米。

去年底,程露来到TP272H井场,想起以前她和同事对它的误判与冷落,程露深感内疚:“以前不是你不行,是我们工作不到位,误判了你。今后,我们一定更加认真工作,尽量避免‘冤假错案’。”

看望TP272H井后,程露思绪万千:油田在持续开发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看起来似乎潜力很不足,但真是这样吗?如果工作再认真一点,方法再准确一点,也许困难就能变成新的增长点。

程露想到了另一口以前经常“偷懒”的井。TH10402井位于油气富集区块,但日产量仅3吨左右。今年初,程露跳出原来单井分析的技术思路,精细研究这口井的油藏特征及油气运移规律,最终发现低产原因是注水井网布局不合理制约了产能释放。随后,她和工程技术人员重新调整注水井网,该井日产量由3吨陡然升至30多吨。

程露抚摸着TH10402井红色的油井法兰说,“谢谢你不再‘偷懒’,我会经常来看你,随时给你换上合适的‘衣服’。”

“你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才找到你”

TP189X井原是一口未能建起产能的井,位于次级断裂带,属于地震弱反射井。按以往地质认识,这类井没有大的潜力。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去年全面排查未建产井的潜力。开发研究所副所长任科精细分析油井原始地震、钻井、测井、试油资料后,认为以往的地质认识有局限性。“虽然这口井地震弱反射,但只要油气充注条件好,就有储层改造的潜力”,这一认识上的突破,使TP189X井起死回生。

由未建产井变为高产井,TP189X井成为任科心中的“最爱”。去年底,任科专门来到井场陪它说说话。他认真检查工艺流程,对每一个法兰、每一颗螺丝都仔细检查,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望着寒风中不知疲倦的抽油机,任科心生感动:“你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油气潜伏在6000米之下,我们走了很多弯路才找到你。你每天不知疲倦地奉献原油,也给我们带来了认识上的提高。”

TH10303井也因此受益。这口井此前一直自喷日产油19吨,其日产油能力远低于位于同断裂的其他井,原因何在?精细分析后,任科提出:一些低压自喷井长期生产后,液面下降,能量减弱,可以提前转抽,效益会更好。果不其然,这口井转抽后日产油由19吨飙升至50吨。

“都说储量藏在地质家的脑海里,其实产量也在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脑海里,一念之差,油井可能增产几十吨,也可能减产几十吨。关键就是打破常规,突破认识局限。”任科说。

“我们不断创新,终于找到了你喜欢的技术”

春节前夕,寒风刺骨,但站在TP254X井旁,工程师耿春颖回想这口井的复产过程,感到热血沸腾。她对油井说:“谢谢你对我们新技术的认可。”

TP254X井是一口高含水的油井,实施多次堵水措施无效。2020年5月,耿春颖应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新技术,根据地质特点选用冻胶、高温凝胶堵剂,成功实施堵水措施。这口井含水率由98%降至72%,日产量提高6吨。

“只有利用新技术,深入与油井沟通交流,才能掌握油井的性格,选出最佳工艺技术,实现高效开发。”耿春颖说。

TP204井生产中出现了72米长的垮塌裸眼井段,技术人员此前采用常规钻冲工艺反复处理无效。面对复杂情况,耿春颖与工程技术人员打破常规,大胆提出随钻防塌穿管治理新思路,成功治理。目前,TP204井日产油24吨,供液稳定,持续增油创效。

每次看望TP204井,耿春颖都仔细擦拭井口装置,查看生产参数。“从单一技术到配套复合工艺,我们不断创新,终于找到了你喜欢的技术。”在耿春颖的心中,TP204井是一座工艺创新的里程碑。

作者手记

闻之、见之、知之、行之

技术创新,既要攀高峰,瞄准前沿领域和“卡脖子”难题攻关,也要接地气,从实际出发解决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作为基层企业,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的创新很接地气,因为技术人员把工作对象——油气井当成了朋友,时常说说心里话。

这是工作的一种境界。交人交心,浇花浇根,把油气井当成能交心的朋友,靠的是一份真诚。这真诚是对地下真实情况的不懈探索,是对开发真实规律的不懈探索,是对地质真实认识的不懈探索。

古人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他们每季度集中组织一次到井场活动,并鼓励技术人员随时到井场看现场,就是要闻之、见之、知之并行之。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技术人员平时都是在办公室搞油藏理论研究,根据油气井的问题创新,再到现场感受一下,能够对自己的创新有更直观的体会,了解工作对象第一手的信息,便于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使创新更有针对性。

希望更多的创新接地气,瞄准矛盾要害,一击而中。(程强)

新闻推荐

一本小说 用12张城市切片透视深圳

3月28日上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邓一光在北京发布了他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评论家潘凯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