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睡个好觉 咋就这么难?
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看到这条消息还是让人吃了一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日前在北京发布,通过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状况在十余年间的演变趋势发现,得出了“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的结论。
这一结论与过去的一些研究和生活经验是一致的。“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尽管从教育部到各地都对作业布置提了很多要求,严控时长和总量,但在现实中,超标仍然常态。而且即便学校作业布置少了,还有线上线下辅导班的作业等着中小学生。放学后作业过多,导致很晚才能睡觉,是造成学生睡眠不足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从睡眠演变趋势来看,学业压力显然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周末补觉的现象呈现学段分化,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而到了初三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2至51.3分钟。这种趋势,所反映出的就是距离中高考越近,升学压力越大,而睡眠下降越严重。
当然,影响睡眠质量的不会只有有形的作业,肯定还有无形的考试升学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缺少体育锻炼等。再如,家庭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打个比方,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孩子必然睡不好。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充足的睡眠关系生理发育,关系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幸福感。保障中小学生的充足睡眠时间,扭转睡眠不足日益严重的趋势,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
近年来,为保障学生睡眠,又不少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很多探索。包括规定上下学时间,比如,初一、二年级学生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45,一、二年级小学生还可以延迟到8:30等。但效果并不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睡眠管理是一个系统问题。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要求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互相独立,实际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做好作业管理,严控作业时长和总量,减少学生进行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做好手机管理,引导中小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电子设备,才能为睡眠、体育锻炼等腾出时间和空间。而作业、手机乃至于体质管理的成效如何,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睡眠时间以及睡眠质量。另一方面,睡眠管理的成效又取决于其他几项管理的成效。
如何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的睡眠时间,学校和家庭都肩负着重要责任。而做好作业管理、睡眠管理乃至于体质管理背后,还涉及一个观念的问题,那就是有没有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到第一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要摒弃以成绩第一、升学率第一的教育质量观,家长要摒弃强迫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方能正本清源,在睡眠管理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否则,很容易陷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杨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