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家磨的磨
陈毅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是一种古老的磨面粉工具,过去的磨有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在甘州城北的三闸村,有一个庄子,庄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庄子上过去有两盘水磨,一方碾子,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经常到此磨面,日子久了,经营磨坊的人家姓闫,且庄户人家都是闫姓(以前是阎),庄子被称阎家磨。
最早是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这种磨据史料载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力比较大的地方,阎家磨的磨就靠着黑河的支流——新河,水流充足,给水磨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过去,磨坊没有闲着的时候,逢年过节就更忙了,碾压小麦、黄米面、玉米面、谷子。为此,磨坊来的人经常需要排队,有的住户夜里两点多,就到磨坊用砖块瓦片等物件排上,有时好几天都挨不着,经常因排队“加塞”有吵架、打架的现象。
阎家磨的人不但经营磨坊,而且还做磨。磨盘多用坚硬的石块制作,通常由两个圆石作成,阎家家族里的先人凭着这一手艺,伴随着铁锤和凿子叮当名声远播,十里八乡都有了自己的磨盘。但多数人还是愿意到阎家磨的磨坊磨面,可能是一种心理的依赖,保持着记忆中的味道,磨出的面粉劲道,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还有一种石磨粉的“土味”,这种杂交在一起的味道是现代机器做不出来的。只因保持着前人物美价廉和诚信经营之道,加之原料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和添加剂,阎家磨的名声逐渐与毗邻的童家当铺齐名。直到今天还有人经常会到这一带的磨坊采购面粉,抑或是买了本地的麦子到磨坊来磨面。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及片式石磨和辊式石磨,大大缓解了谷物粮食加工的困难。七十年代有了电动钢辊磨,新的谷物粮食加工工具的改变,大大减轻了人们的生活负担,标志着一个社会时代发展的象征,阎家磨的磨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九十年代初,三闸乡大办乡镇企业,阎家磨的人们依托已有名声和资源,办起了面粉加工厂,原料就地收购,自产自销,面粉生意曾一度红遍省内外,后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经营管理不善,面粉厂出现亏损随之关闭。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高效设施蔬菜、特色品牌农作物种植增多,传统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商品面粉渐渐代替了小磨坊磨的面,随着产业转型,大部分村民进城务工,村子里有了压面铺,吃面条直接买现成的,但村子里的老人们还是每年留一两块地种麦子,在磨坊磨成面粉留作自家食用。
庄子里的最后一方石磨消失在哪一天,已无人知晓。每个乡村的角落里都还可能躺着一方斑驳、破损的石磨,逐渐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被村民们扔到路边、旮旯、拐角,年轻人也不了解它们,只有静静地沉睡。或许有一方就是出自阎家磨的磨,它就像千年古树的年轮,记录着无法言说的酸甜苦辣,当你抚摸着磨盘,就像走进一段久远的历史。
仿佛听到石磨又在吱吱嘎噶地轰鸣,东边有山,西边有河,一如走走停停的沉闷的日子,生活就像那驴子拉磨,日夜不息,阳光从东门照进磨房,转眼月光又从西窗落入河水。一升又一升的面从磨盘到箩筐到千家万户,老磨坊送走了老妻,又迎来了儿媳,头发黑了白,白了少,有时想,人生也不过是如此。
新闻推荐
原创AI财经社作者AI财经社撰文/吴迪许歌邵蓝洁编辑/陈芳2月10日,很多人在期盼着过除夕与家人团圆,23岁的长沙女孩却没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