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堵”更要“疏”■朱辉雪

拂晓报 2021-02-22 10:41 大字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手机应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禁止手机进校园”可谓老生常谈的话题。它让我想起了“鲧禹治水”的故事: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仅没有消除洪水灾害,还落得身首异处;大禹吸取父亲的教训,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不仅消除了洪灾,还可灌溉田亩。同是治水,显然“堵塞”不如“疏导”之法。

与之类似,以往一些学校出台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多是以“堵”为主,执行过程中,要么没收,要么砸毁,管理初衷可以理解,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曾一度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家长的质疑,教育成效甚微。而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则更显科学、理性、充满人文性,既有“堵”的刚性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又有“疏”的科学引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既关心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无疑更容易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所接受。

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利用手机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纸禁令将学生手机“堵”在校门外只是教育手段,如何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才是手机管理的最终目的。

为此,各中小学校,念好《通知》“堵”字经,更需做好“疏”的文章。比如,学校可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理解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和管理手机的必要性。同时,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还可以与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约法三章,达成一定时间的禁用协议,帮助学生分析停用后的积极变化,让他们逐渐产生自制力。此外,建好班主任沟通热线,引导家长平时多和孩子通话,假期多陪伴孩子,使其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慰藉。 

新闻推荐

创新医疗内斗再起,5股东联手欲罢免董事会全体成员

记者|郭净净创新医疗(002173.SZ)股东之间纷争再起。2月21日,创新医疗披露,公司监事会于2月19日收到股东浙江富浙资本管理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