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煽动粉丝互撕、流量博主进行网络欺凌 央媒:必须治
重点整治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网络暴力现象,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刷量控评行为,整治煽动“粉丝”互撕和进行网络欺凌的行为……近日,国家网信办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春节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为欢乐喜庆、健康祥和的春节网上氛围保驾护航。
专项行动不仅呼应着假期节点,更直指网络暴力等痼疾顽症。近日,“现实版樊胜美”引得热议,无意参与到新闻事件中的“樊胜美”弟弟遭到部分网民的“人肉搜索”,不仅个人信息全部公之于众,还有人打通电话大肆辱骂,扬言让他“社会性死亡”,甚至一度波及提供调解的电视栏目组。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信息泄露被网暴”到“因发言批评某明星被粉丝辱骂”,时不时浮现的网络暴力,不仅极大地干扰相关公民的正常生活,更浪费公共注意力、污染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有专家称,网络暴力是一种全方位的“精准打击”。不同于线下的暴力霸凌,网络暴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无休止与全方位的“精准打击”,往往会让遭遇暴力的个体不知所措、无力招架、沉默收场,不仅严重损害名誉、伤害身心健康,更会让有价值的正常发言讨论“噤声”,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近年来,一些公众人物煽动粉丝互撕,一些拥有流量的博主、自媒体从业者利用影响力进行网络欺凌,更有甚者围绕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形成了灰色产业链条,让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消除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社交行为,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更需要平台积极承担法律与社会责任。此前,中央网信办就规范全平台网络传播秩序做出工作部署,特别提出要抓住流量入口这个关键,紧盯重要平台、重点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发现新平台、新应用暴露出的风险隐患。各平台应因时而动,及时查删涉及网暴的违法信息,建立更加畅通高效的举报申诉机制,共同创造和谐、友善的网络交流环境。下一步,针对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行为,各平台既要立足当下抓好整治,更要着眼长远,在建章立制、明确规则、加大惩罚力度上下功夫,不给网络暴力以生存的空间。
去年8月,浙江余杭的吴女士(化名)发现自己被人拍下取快递的视频,并被恶意造谣“出轨快递员”,结果导致线下小区业主、同事议论,线上遭遇网络暴力。面对捏造的谣言,吴女士将涉事两人起诉到法院,追求其刑事责任。日前,这起自诉案件已转为公诉案件。有专家认为,这不仅是捍卫吴女士个人名誉的努力,更为互联网场域内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提供着指导镜鉴。这起案件同样也提醒我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面对网络暴力,每个人都应勇敢说不,秉持对霸凌“零容忍”的态度,善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
扎牢制度的篱笆、夯实责任的堤坝、用好整治的利剑,才能形成震慑、消除网络暴力合力。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网络风气的一份子,也都要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网络素养、养成文明的社交行为。
(原题为《煽动粉丝互撕?这样的网络暴力必须整治 | 人民锐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徐睿通讯员张云)今冬,我区遭遇多次强降雪,对城区部分市政设施造成损坏。为保障城区市政设施稳定运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