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生命的底牌唯有勇气
□新时报记者 徐敏
记得少年时期,我父亲有一个里面塞满了《当代》等杂志的老旧书橱。我经常从里面翻出泛黄的书来阅读,其中至今记忆尤深的一篇小说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小说中写到的“妹妹”陷入沼泽地之前挥动两只小手的情节,犹如电影画面一般在我脑海中时常浮现。可以说,这篇小说让少年的我懵懂感知到文学的力量。
后来读了中文系之后,我才明白这篇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定位。它是知青作家梁晓声在当代文学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品。梁晓声这个名字,自少年起便被我视为笔下有大丘壑的大作家。不过,当时我并不会想到,多年后我从事文化记者的工作,有机会直接采访梁晓声,还收到了他亲笔书写后给我寄来的厚厚一沓采访回复。即便是近几年读了很多的当代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始终在我心目中是特别的存在。
这次拿到梁晓声的新作《我和我的命》,依然是酣畅的阅读体验。小说依然是梁晓声擅长的现实主义题材,讲述了一名出生在贫困的贵州山区“神仙顶”的女孩方婉之,因是女孩而被父母弃养,却幸运地被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养父母收养,后来独自南下深圳打拼的故事。在小说中,方婉之出生于1982年,她的成长以及深圳打拼
经历,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蓬勃崛起甚至是中国在这个时代的蜕变发展。除了文学性之外,一部具有深刻社会价值的小说,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一个时代的恢弘变迁——这是我认为一名有广阔格局的作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和我的命》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和主人公方婉之大抵算是同时代人,我切身感受到的时代变化,大多也都体现在方婉之的成长中。
在这个故事中,梁晓声深入探讨了个人与命运的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梁晓声说,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自己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不论是主人公方婉之,还是她的“队友”李娟,以及活在现实中的你我,无不在这“三命”中纠葛。有时候面对命运,女性往往不及男性般强大,是更容易妥协和顺从的弱者。《我和我的命》故事中的方婉之和李娟,接受啼笑皆非的荒唐命运却不屈从,而是以傲娇的梅花般的姿态去迎接命运的风吹雨打,并且凌寒绽放。梁晓声写出了命运之不可违拗的决定作用,也写出了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深深感动之处,正在于两个女孩永不枯竭的拼搏勇气。据说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哈利总能打败伏地魔的奥秘在于心中有爱。而在《我和我的命》中,一直让我由衷为方婉之和李娟点赞的原因,在于她们不竭的勇气。很多时候人们在说“出生论”,即出生的环境决定一切。如此来说,方婉之的情况异常复杂:最底层的亲生父母和较高的社会阶层的养父母。而这些,似乎都没有在方婉之个人拼搏之路上留下太深刻的印迹,她勇于抛下大学生的身份去深圳做一个帮厨的打工妹,一个人在深圳暂居的地下室中过春节而不自怨自艾。她们不惧吃苦、不惧拼搏,生命的轨迹全都印记着浓重的努力的痕迹。
当我们看惯了电视剧中一出生就拥有一切的人生赢家,以及命运优渥的天平总是向他们倾斜的幸运男女,方婉之的故事反而更容易让我们普通人产生共鸣和感动。她们甘于在底层中打拼,始终心平气和的生活态度,是一个普通人从皲裂的大地中顽强成长的不竭力量。这种力量,也是这本书能让人感动的原因之一。
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品,梁晓声在书中还谈到了亲情扶贫、复杂的社会关系等话题。小说结尾,又回到了主人公方婉之似乎怎么都打不败的命运上:不到40岁的她又落入“抗癌”的命运漩涡之中。倘若,永远对命运充满勇气,到底能否打败命运的荒唐?
书中没有给出答案。你我可能却都有一个忧伤的答案。
新闻推荐
岁末年初,多地再现新冠疫情,疫情防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不同于以往的重大突发事件,新冠疫情有明显的“长尾效应”,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