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急救知晓率低、培训率低、实施率低、成功率低,多位人大代表认为公共场所急救不能只靠AED建议人员密集场所固定安排急救员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辉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方法。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近年来,公共场所猝死案例不断引发对于公众急救资源的追问,也推动了“救命神器”AED在交通枢纽等地区的增设。不过,有人大代表提出,光靠硬件不能解决问题,我国公众急救的现状是知晓率低、培训率低、实施率低、成功率低,面临急救培训体制不健全、缺乏质量控制等问题。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熊辉,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商报社总编室主任李远方,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针灸科主任陈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现状
我国公众急救培训率低实施率低成功率低
新京报:这几年,每次有猝死事件发生,围绕着大众急救的讨论就成为热门话题,以前大家关注AED,现在AED越来越多了,问题解决了吗?
熊辉:外界所说的猝死,多是心源性猝死,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因为在医院内医生就能抢救了,这也是政府这几年大力宣传公共急救知识的原因。对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仪器设备,如AED能对室颤进行除颤,但这不是全部,心肺复苏术也非常重要,这是需要专业培训才能获得的技能。
陈颖:我是中医,大概在工作两三年后学习CPR技术,有理论学习,也有实操训练。但我也觉得对非心内科医生来讲,培训频率可以更高、质控可以更严格一些。
李远方:你们两位是专业人士,我的情况更代表普通大众:我很想学,但确实没有参加过培训。此前代表履职过程中,我走访了120急救中心,了解到我国公众急救的现状是“四低”,知晓率低,培训率低,实施率低,成功率低。
熊辉:普及率低,进一步加剧了成功率低的问题,而欧美大城市,院外心脏骤停成功率一般在45%左右。
陈颖:公共场所发生猝死事件时,附近不是没人,而是没人施救,都习惯打120。猝死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患者会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哪怕救回来,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公众参与抢救为医务人员争取时间,非常重要。
李远方:加强公众急救培训可以用迫在眉睫形容,一点不夸张。我们聊这个话题的同时,就可能有人发生猝死,有时不光是个人的悲剧,还可能带来集体的灾难,影响到公共安全。
建议
培训员应“持证上岗”受训人员应接受复核
新京报:三位都提到大众急救的迫切和不足,为什么会这样?
熊辉:首先是普及的问题,其次是规范化的问题。急救知识普及近些年都在提,但体系建设并不完全,包括我们希望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大学教育必修课,没有完全落地。
陈颖:纳入中小学生课程这事儿,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普及,譬如让小学生知道基本常识,中学学习基本技术,大学参加实操训练,由易到难,逐渐融入。要培养整个大众意识,急救不只是大夫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有人倒下了,你有义务去帮他。
熊辉:没错,先让公众有接触急救知识的渠道。此外,还要确保公众接受的培训是规范、标准的。现在缺少科学规范的培训大纲,缺少高水平的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资质参差不齐。其实急救培训也应该实行“导师制”,不能随便一个医生、甚至不是医生或者护士就能做培训,他们应当有持证资质,培训对象也应当接受考核,甚至接受“复训”,有一个质量跟踪。好多人不是没培训过,但培训了也不敢,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技术。
李远方:我们一起的一位代表,接受过两次培训,但是问他有人猝死会不会救,他说绝对不敢,这就是问题。
熊辉:这也可以归入整个急救培训体系的建设中,就是强化训练,复训。甚至可以为培训证书设置期限,一定时间后要重新考核。
李远方:除了专业质量上的把控,还需要建立硬性的规定,比如规定在机场、车站、火车站,商超、商场、大型的超市、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有多少人持有急救技能合格证。另外,法律制度可以进一步细化,现在公众会关注施救中会不会产生赔偿责任,除了《民法通则》里的“好人法”提到免责条款,一些地区也出台了细化的法条,北京也可以尽快出台,在法律层面推进急救体系建设。
可用大数据推送患者信息给最近的急救员
新京报:之前做AED的探访时,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公众并不知道一个地方有没有AED。同理,当心跳骤停发生了,这种信息和急救员的信息怎样去传递、匹配?
陈颖:一种方法是在火车站、飞机场、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固定安排持证的急救员,有问题可以及时到位。还有一种方式是利用大数据,把所有持证人的信息收集起来,意外发生时,通过大数据调动他们到场。
熊辉:国外一些地方就是这样,拿到合格证的市民主动到急救部门进行登记,通过APP等方式实现定位,患者倒地后,大数据可以推送给最近的急救员,缩短到场的时间。
声音
有专家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护士做过调研,到3个月的时候,一部分人的知识技能就衰退了,半年的时候,有的人就回到了原点。——熊辉
我之前从媒体上获知一个信息,说呼吸困难时要主动剧烈咳嗽,有利于症状缓解。后来熊主任说这是不对的。媒体在传播相关知识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李远方
猝死抢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患者会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哪怕救回来,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陈颖
新京报记者戴轩
新闻推荐
记者|彭强1月25日晚间,大连金普新区宣传部官方微博“金普发布”,公布了当地燃气爆炸事故的最新调查结果。“金普发布”称,1...